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剩余油研究是目前油藏工程和开发地质的热点,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剩余油挖潜技术是其中的重点。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明确剩余油形成机理,对准确预测剩余油富集区,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提高采收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最大的海上生物礁灰岩块状底水稠油油田,其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底水沿裂缝等优势渗流通道窜流,导致油井投产后即高含水,油田目前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开发潜力大。因此,开展LH生物礁灰岩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研究,对做好油藏后期开发调整,提高油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利用油田提供的各种地质、实验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油藏地质特征,运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技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详细研究了 LH生物礁灰岩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论证了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效果。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了礁灰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岩芯水驱实验后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LH生物礁灰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主要发育相对致密型、致密裂缝型、孔洞裂缝型和孔隙孔洞型4类储渗空间类型,水驱油时微观非均衡驱替加上储层亲油的润湿性导致水易沿大孔道或裂缝窜流,剩余油附着于其表面,同时基质中原油难以被波及,驱替效率低。(2)利用可反映储层典型特征的单井机理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储层理论生产动态规律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并结合油藏实际地质特征,分析宏观剩余油形成机理。结果表明,LH生物礁灰岩油藏储层具有双重介质特征,底水沿裂缝及优势渗流通道快速上窜至井筒,宏观非均衡驱替导致波及效率低,还存在大量原油未被动用区域;(3)研究认为:①继续在潜力较大区域实施侧钻加密调整井,解决储量动用程度低的问题;②采用连续封隔体增油控水完井技术强化主开发区剩余水驱潜力,解决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强对波及效率影响的问题;③注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对于从渗流机理上解决低驱油效率和低波及效率问题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