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潭县,地处湖南省中部偏东区域,湘江中下游,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宋元时期,胡宏于碧泉开坛讲学,教育事业以发达著称。纵观全省,晚清民初湘潭县的教育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地位,然而学界对此阶段湘潭县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极少,且比较零散。因此,本课题研究极有意义和价值,可以填补晚清民初湘潭县教育研究的空白。本文首先对晚清民初湘潭县的教育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教育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时人开始思考教育与兴国关系。传统教育的改革和新式教育的兴起便在这种背景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在内的多种教育类型在湘潭县迅速发展起来。其次,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取得如此成效的原因:一是受国内形势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二是教育政策和教育措施的推动(包括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教育团体的创办以及当局对师资的重视等);三是社会精英人士的大力促进。正是在主、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晚清民初的湘潭县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最后,对晚清民初湘潭县的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纵观湖南各县同时代的教育发展情况,湘潭县成果显著,位于全省前列。它促进了近代湘潭人才的崛起,树立了一批新式教育的典范。但是,晚清民初的湘潭县教育也存在不足,如发展不平衡、改革不彻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