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田国男是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作品涉及民俗学、文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远野物语》作为开启日本民俗学之门的作品,以其故事和传说中丰富的民俗文化现象震惊了读者,并以其作为文学作品的魅力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如今,在国内广为流传的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吴菲译本和联合文学社出版的徐雪蓉译本。本论文针对徐雪蓉译本中民俗文化现象的汉译展开研究。本论文旨在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远野物语》中民俗文化现象的翻译过程中语言背后存在的文化因素,以远野乡民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考察译者的主体性及其翻译上的转化。具体从译者对文化历史要素和文体语言选择的角度剖析译者做出的取舍和进行的改写。从村民与兽、村民与山、村民与家、村民与他界四个内容分支入手,以柳田国男的写作意图为基准分析原文本的具体功能,对照译者参与翻译过程时意图的改变,阐述译文功能的变化,从中归纳译者独特的翻译风格。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民俗学、人类学和文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本论文归纳总结出远野乡民与其生活环境的相互交融中体现的多种民俗文化现象,并对其汉译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证。本论文得出结论,徐雪蓉受到汉语文化环境及翻译目的的双重制约,使其在翻译时在程度不同上对文化历史性内容进行了调整,包括省略、添加和改写等;而在语言文体方面尽可能贴近柳田国男本人独特的文学风格,试图再现《远野物语》的文学作品特质。译者在多方面细密的努力不仅提高了当代中国读者对《远野物语》的感知度,而且加深了中国读者对日本民俗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柳田国男文学作品的体会。这本最新译本所体现的原作风采与时代特色使柳田国男的经典代表作《远野物语》获得新的生命力。近年,学术界对柳田国男的研究集中于其民俗学贡献,对其作品译介的研究较少。希望本论文对《远野物语》中民俗文化现象的汉译研究能够为柳田学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