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设计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包括功能训练和物理治疗两个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症状的疗效。方法:1、系统评价: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01日之间发表于MEDLINE和Cochrane Library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2、临床试验:将ACL重建术后的44名患者随机分配到接受NMES治疗的实验组,或未接受的对照组中。术前及术后第3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测量所有患者IKDC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和患膝关节活动范围。采用门诊随访,术后1个月内每周随访一次,然后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时各随访一次。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1)闭链练习是安全有效的,闭链股四头肌训练在术后第2周可开始进行;开链股四头肌训练从术后4周开始,髌腱重建者可加以一定阻力训练,腘绳肌腱重建者在12周内不可增加阻力。(2)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第1周可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且患肢立即负重不会导致膝关节松弛。术后3周进行可以安全地离心股四头肌训练,可能是恢复股四头肌力量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康复疗效,应将神经肌肉训练添加到力量训练中。术后12周以后,力量训练可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心理社会状态的积极变化,支持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恢复运动参与。术后1个月进行全身振动训练有助于改善本体感觉和平衡状态。(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男性恢复到受伤前体育水平的可能性是女性的1.4倍,而且以髌腱重建者的可能性是腘绳肌的1.2倍。术后65%的患者在2年内恢复到受伤前的竞技运动水平,但只有38%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大于2年之后的保持同一运动水平。(4)重返运动的时机应使用一系列肌力测试、跳跃测试和运动质量测试来确定。2、临床试验结果:共入选66例患者,包括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22例)完成了实验。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两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值影响中,时间因素(P<0.001)、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7天与术后2周两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治疗组的大腿周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7天和2周两组患者膝关节ROM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个月治疗组ROM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膝关节ROM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VAS的检验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IKDC评分、Lysholm评分、术前大腿周径差值与受伤-手术时间有关,受伤距手术时间越长,二者评分越高,大腿周径差值越大。术前VAS与受伤-手术时间、半月板损伤情况有关,受伤距手术时间越长,VAS越低,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越轻;半月板损伤越严重,VAS越高,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越明显。术前IKDC评分、Lysholm评分、VAS、大腿周径差值均与年龄、性别、半月板损伤情况无关。术后3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差值、膝关节ROM与年龄、性别、受伤-手术时间、半月板损伤情况均无关。结论:(1)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应包括等长收缩、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离心和向心收缩等各种功能训练,建议加入平衡练习和本体感觉训练等神经肌肉训练以改善患者自我报告结果。应使用一系列的肌力测试、跳跃测试和运动质量测试来确定重返运动的时机,但是这些测试指标没有公认的划定标准。(2)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临床表现与受伤时间有关,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还与是否合并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严重程度有关。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和临床表现与年龄、性别、受伤-手术时间、半月板损伤情况均无关,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3)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在术后1、2个月时减轻患侧股四头肌萎缩和促进膝关节ROM恢复,但对主观功能评分、疼痛未观察到显著疗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