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探析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ing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有意识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对人自身和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关注,只是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问题进行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在近代哲学史上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有旧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派别。旧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对这一问题有许多合理的认识,但是它们都因为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并没有科学的全面的解释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问题做出科学解释的是马克思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正确地解释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规律及其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的科学含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对客观规律性的运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制约和影响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说明,为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掌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就是我们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在科学地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切条件,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它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实践的、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市民社
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人对于认识自己的“主体性”就从未中断过。在哲学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阶段,主体性问题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思维着、认识的“自我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在1958年出版的《The HumanCondition》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况。阿伦特认为,工业革命、宗教改革的发生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的一个突出体现是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