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己经成为影响面最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均会造成严重影响,内蒙古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干旱是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本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区域干旱程度、干旱的时空分布状况,进行旱灾规律和预报研究,为抗旱减灾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以提高抗旱工作主动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对于应对干旱缺水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内蒙古抗旱工作的需要,以分析研究内蒙古干旱的基本特征、干旱的成因、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旱灾预测等为主要内容:一、归纳总结了自治区干旱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干旱普遍存在,旱灾频繁,旱情严重,随着年代的延长干旱周期缩短、旱象加重,干旱灾害呈连续性,地域差异明显,西部高于东部、牧区高于农区,影响范围广,致灾因子类型多,孕灾环境复杂。异常的大气环流是造成干旱的主要条件,气候的变暖影响着环境要素,使干旱的周期缩短,社会因素影响并改变了干旱化进程,加剧了干旱的发展。二、调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1990—2007年间因旱造成的农业、牧业、城镇居民生活及工业方面的损害程度及降水资料,运用统计计算、频率分析等方法,根据旱灾等级划分标准,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3个级别的旱灾等级(严重旱灾、中度旱灾、轻度旱灾)发生频率和分布区划。按照干旱季节的划分,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3种易旱季节(春旱、春夏旱、春夏秋旱)旱灾易发区的分布规律,及连季旱灾发生频率。并运用同期降水资料对结果进行检验,最终确定了自治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GIS软件Mapinfo对易旱季节及旱灾等级分布图进行区划。三、根据1990-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干旱灾害发生的时间以及灾情统计数据,采用灰色灾变理论,建立旱灾灰色灾变预测GM(1,1)模型,对自治区未来15年旱灾进行了分析预测,预测将在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全区分别有四个及四个以上盟市发生干旱,尤其在2011,2019年份将出现特大旱灾。通过对自治区干旱的基本特征、干旱的成因、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旱灾预测的研究,有效地掌握了自治区干旱的发生规律,为有效规划配置水资源、科学合理实施工程措施、人力物力调度,将干旱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奠定基础。同时为下一步旱灾预警预报,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抗旱指挥调度系统的建立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