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的风险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业体系内的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转移了部分银行金融中介的功能,成为正规金融的替代。商业银行的直接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例越来越低,传统的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宏微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影子银行实质上部分行使着类似于传统银行的职能,如信用中介、信用创造、流动性和期限转换、扩大杠杆等,其部分工具已经具备货币属性,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而这并未得到金融监管部门及时有效的监管,这势必会干扰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体系以及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前人的相关的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子银行以及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进行了全面介绍,并且深入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然后,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定量实证分析,通过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的方法,从实证角度研究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体系的影响。最后针对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建立包含影子银行规模、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物价水平CPI在内的VAR模型,并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为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效应,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影子银行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已经比较明显。第二,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来看,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两个最终目标都有显著影响。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导致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基于理论与实证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适当调整货币政策;第二,扩大政策监管范围;第三,强化数据调查统计,拓宽监测范围:第四,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第五,合理引导金融创新;第六,规范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系统业务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