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使由教师做主体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心理教育界的一大困扰。新课改提出了“立足过程,重视发展”教育理念,很多学校和教师都积极地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但由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许多教师难以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更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为中学的基础课程,在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会学”数学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有效地进行其它科目的学习。如果没有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即使是再简单的数学概念、数学试题仍然会出现计算、理解错误的现象。在对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传统的教师讲内容、学生多练题的数学课堂教学已不适应于《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进行一些改变。目标设置理论是由Locke基于前人的研究所提出来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为,目标具有明确度与难度。清晰明确的目标比模糊的目标更能使人的行为向着目标靠近,并在这个过程中以目标为方向,调整自己的行为,最后实现目标。关于目标设置理论,国内外也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将目标设置理论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却并不多。通过深入中学数学课堂,对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把目标设置理论合理地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因此,本研究旨在将目标设置理论科学地融入实际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以及数学学习成绩。本研究的思路为,对目标设置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学课堂目标设置的基本的步骤、特点、原则,即:1、在上课伊始,就告知学生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分层、阶段性且清晰具体地呈现给学生;2.将一节课科学合理地分为3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时间为10分钟,让学生记住、学会每部分的内容,并每次留给学生2-3分钟时间进行总结;3.老师进行及时反馈并评价。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通过修订蒋明卿的《中学生学习行为综合评定量表》,对呼和浩特市某中学的80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验证此量表可以适用于中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的测量。结果表明,该量表各项均符合要求,可以用来测量中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研究二:采用教育实验法,选取高一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在正式实验前通过测量得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行为及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然后,对实验班进行数学课堂目标设置教学实验,对照班则仍以传统方式教学,实验期限为一个学期。干预完成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其期末数学成绩。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采用数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方式后,其学习行为如学习策略、学习氛围、学习自信心、教师教学等维度相比于对照班学生而言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其数学成绩相比于对照班学生而言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另外,在外显行为如记笔记、小组讨论、主动举手回答方面也有了改善。而且,学生类别(学优、学差)和教学类型(实验班、对照班)的主效应显著。最后,从整体上探讨了本研究中的创新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