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对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更是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为研究主线,首先对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对2003年以来新一轮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运行成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信用社自新一轮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为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产权形式多样化逐步深入、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健全、资产质量迅速提高、支农力度不断提高。在肯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对其间存在的诸如现有的产权归属依然模糊、法人治理结构虚置、内外部人控制问题突出、资本金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部分行业管理规定制约产权改革进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结如下:一是产权改革缺乏内在动力和压力;二是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目标的冲突;三是管理体制的集中化削弱了基层信用社的自主权;四是产权制度的路径依赖;五是国家优惠政策的逐渐退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目标界定为:因地制宜、分类处置,产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选择不同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同时以兼顾支农与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合理安排产权制度为改革原则。最后从完善股权管理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创新与规范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是实现产权制度的保障;向商业银行学习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内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员工的素质;科学构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加快省联社从行政管理到资本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转变等方面寻求改革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