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法以土地面积为基础,定量测算人类对自然的生态消耗和评价人类发展是否可持续;它适用范围非常广,如果将其应用于旅游业,则就是旅游生态足迹。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所隐藏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作为国家新生“5A”级旅游地的阆中古城旅游业的发展是否可持续,目前还有待研究。本文运用旅游生态足迹理论选取阆中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观光和购物六个方面对阆中市2009—2015年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如下几条结论:(1)阆中市旅游生态足迹的总量和人均足迹都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上升趋势,2015年旅游足迹总量为2009年足迹总量的3.5倍,人均旅游生态足迹2015年约为2009年的1.1倍。研究期间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赤字量在不断增大,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但通过与桂林、都江堰等不同地区进行横向对比,发现阆中市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相对较低,说明阆中市目前的旅游环境相对较好。(2)从2009—2015年七年时间里阆中市旅游交通比重最大,约占各年旅游生态足迹总量的50%,是旅游生态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购物和餐饮足迹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然后是旅游住宿,娱乐和观光足迹位居第五、六位。从阆中市六种类型旅游土地的足迹来看,化石能源地比重最大,然后依次是建成地、草地、耕地、水域,林地;其中林地为零。总的旅游承载力有所提高,但总的人均生态赤字仍然呈上升趋势,赤字量从2009年的4.948×10-4hm2/人增加到2015年的91.051×10-4hm2/人,人均增量为86.103×10-4hm2/人。在六种类型土地中,各年的草地和化石能源地均出现生态赤字,化石能源地赤字最为严重,且二者赤字量越来越大,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耕地从2015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其余土地尚有生态盈余。(3)阆中市旅游生态承载力与旅游生态足迹在土地类型上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即承载力大的土地,足迹需求小;而承载力小的土地,足迹需求大。(4)研究期间阆中市各年生态效率中2014年最高为44873元/hm2,在时间序列上旅游生态效率七年期间变化较小,上升趋势不明显。通过与桂林、台湾、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等对比分析,发现阆中市的旅游生态效率还是相对较低。(5)通过分析阆中市旅游生态足迹,发现决定其大小的关键因素有:游客出行方式、饮食消费结构、住宿设施的数量和档次、游客数量、旅行距离、停留时间和当地土地的生产力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