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绝经前后诸证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以外,还与神经递质、免疫功能、自由基、血管舒缩因子等多个因素有关。其会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症状。可出现月经不调症状、心血管系统的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骨质疏松症等。本论文对近年来该病的西医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从定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激素治疗历史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将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进行了概述。中医认为本病由肾虚所致,与肝、脾、心及气血冲任有关。妇女届近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各脏腑功能失常,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绝经前后诸证症状。脾胃对于女子绝经前后阶段(45岁55岁)各生理功能的影响更加重要。此期妇女中约有2/3妇女可程度不同的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症状[1]。本研究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角度,从辨证、遣方、用药等方面对女子此阶段诸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治疗时应从脾胃而施治的特点,论述了以治脾为主,善用升法,顺应脾之性情,强健后天之本,兼顾他脏而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思路。 方法:就近年来关于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分型、治疗进行文献整理,查阅,搜寻、整理及分析1985至2004年以中医药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忧郁症的文献,藉以了解中医药对女性围绝经期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现有研究成果,为往后研究女性绝经前后诸证及临床论治之参考。以中国期刊网、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专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为搜寻资料库,以电子检索结合手工检索及索引检索的方式进行。 结果: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是体质形成发展的基础,生殖之精(人体在形态方面的雏形)的滋养、气血津液(人体构成的基本物质)的充养以及心肝肺肾功能(人体形态的维持因素)的正常发挥,皆有赖于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及脾胃的上下转枢机能。因此,人体脾胃功能的盛衰在各个生理阶段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其对于女子绝经前后阶段(45岁55岁)各生理功能的影响更加重要。 结论:女子围绝经期,各脏腑功能衰退,尤因肾、肝、脾的功能失调引起,故治疗时特别注重调理肾肝脾三脏,且重在脾肾。因肝司血海主疏泄,脾主血液生化、统摄,肾系胞宫而藏精液,肝脾肾一体,精气血同源。且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气郁则疏泄失司而血海不调,脾胃中焦气枢不转则血液不循常道,肾气郁则精血失化,进而诸症出现。故而见女子月经或先期、或后期、或先后无定期,或崩漏,或经行腹痛等,经水无至或经乱,或烘热汗出,或情志烦躁,或双乳胀痛等。 治疗时应从脾胃而施治的特点,在立法组方方面,着重以治脾为主,善用升法,顺应脾之性情,强健后天之本,令气血得生,病人体强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等特点,当病患此期各生理功能异常时,治疗时当治脾为主,兼顾他脏。另外用药应多炮制,以蒸、炒、浸、洗等法,使药物效力增强,尤其不碍脾胃运化,从而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