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按照汇率浮动区间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划分为六个阶段,运用描述性统计、平稳性检验、零均值检验、自相关检验以及重标极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有效性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探究了提高汇率浮动区间对有效性的影响机制,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结果表明,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外汇市场整体上并没有达到弱势有效的程度,具有分形市场特征;有效性在前四个阶段处于下降的趋势,从第五阶段,即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外汇市场有效性开始上升。在外汇市场有效性下降的过程中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只会进一步降低市场效率,外汇市场有效性上升的时期,才是提高汇率浮动区间的恰当时机,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与外汇市场有效性实际上遵循一种“正反馈”机制。除了汇率浮动区间的调整之外,通过“预期效应”的自我实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其它措施以及我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政策对第五阶段人民币外汇市场效率的提升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外汇市场有效性提升的正反馈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强化“正反馈”机制;继续采取其它措施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强化“预期效应”;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真正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