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话本小说中的“情”“理”关系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tgu618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中叶是话本小说创作、改编和流播的繁荣时期,繁荣标志是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一批拟话本小说的问世。明中叶兴起的心学思潮冲击了理学独尊的地位,“人情”与“天理”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话本小说作者在这种思潮的裹挟下,一方面局限在于自身封建文人的身份属性,自觉地发挥小说的教化功能,宣扬理学;另一方面,由于人性的觉醒和心学思潮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又自觉地肯定“人情”“人欲”,张扬了“情”的力量。因此,明代文人创作的话本小说中,很多篇章都充斥着“情”“理”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文学发展的新风尚。  本论文拟以明代话本小说中涉及“情”“理”主题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诠释法、文献研究法、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小说中与“情”“理”冲突相关的情节,梳理其表现出的“情”“理”关系,进而阐明这种关系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现状和目的、方法。第二章是运用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对“情”“理”进行概念释义,简要介绍了明代社会中存在的“情”“理”关系,并分析了冯梦龙、凌漾初、陆人龙、周清源、天然痴叟等小说作者创作的“情理观”。第三章是根据明代社会的“情理观”以及作品中故事叙述中或情节发展中的“情”“理”表现,分别从理胜其情、情理融合和尊情抑理三种关系论述,重点在于归结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理”冲突,以及作者对冲突所采取的解决办法。第四章是运用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方法,以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小说创作发展的思想背景,分析明代社会人们对于“情理”冲突的认知,并从社会、文学两个方面说明了话本小说中“情”“理”冲突所具有的价值。  通过对“情”“理”关系的梳理,可以发现作者的创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明末社会中的“情”“理”发展状况,而是以“情”“理”关系为基础建构出一种合乎人情的伦理规范,宣扬市民情感需求与统治者利益相契合的行为准则。其根本目的是从“情”“理”关系中探寻一种道德发展方向,引领明代社会道德的发展。
其他文献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
期刊
2009年11月18日,旅游卫视播出了一档集旅游、美食、公路等元素于一体的综艺节目《有多远走多远》。该节目将其卫视的口号“身未动,心已远”作为节目的口号,号召广大观众提高
形象是一种文学或非文学的表述,它表达了存在于两种相异文化现实间能够说明符指关系的差距,任何形象都源自于一种自我意识,异国形象就是这种间接的象征性的认识方式,处于注视一方
金庸在短短十七年内创作了十五部武侠小说,而且每一部都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当结合金庸由大陆进入香港的人生经历细读这十五部小说时,不难发现南来经历对其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