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建立中国大陆人群骨强度参数百分位曲线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t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六大常见慢性病,正在以爆发的流行趋势在人群中蔓延,而骨质疏松性骨折在其所有并发症中致死性最强、危害最大,可见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及其引起的骨折相当重要。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机制为各种原因导致的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因此,对骨质疏松症高风险人群进行骨强度监测尤为关键。目前,能够高效、无创并且可重复检测骨强度的方法为经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high resolution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HR-pQCT)的有限元分析,这一指标被应用于临床评估的局限性是尚缺乏正常人群的参考数值。目的:1、利用HR-pQCT对三维重建后的骨骼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骨强度;2、构建大陆人群性别及部位特异性骨强度参数百分位数参考曲线;3、根据曲线计算各参数的达峰年龄、峰值及丢失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T-评分。方法:本研究以宣教的形式,采用年龄分层的设计在社会人群中招募20-79岁健康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在充分了解本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后接受HR-pQCT扫描,对重建骨骼进行有限元分析后得到骨强度参数。主要包括:全骨骨强度参数骨硬度(Bone Stiffness,S)和骨破坏载荷(Bone Failure Load,F.ult)、组织水平骨强度参数表观杨氏模量(Apparent Young Modulus measured for the whole bone structure,E.app)、骨小梁平均Von Mises应力(Average Von Mises stresses applied to trabecular bone,Tb.VM)、皮质骨平均Von Mises应力(Average Von Mises stresses applied to cortical bone,C.VM)、骨小梁应变(Trabecular bone Estimated strain,TB.ES)、皮质骨应变(Cortical bone Estimated strain,C.ES),以及施加在小梁骨远端力的比率(Ratio of force applied on Trabecular bone,at the most distal slice,(Tb.F/TF)dist)和施加在小梁骨近端力的比率(Ratio of force applied on Trabecular bone,at the most proximal slice,(Tb.F/TF)prox)9个参数。采用R语言中位置、比例和形状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for Location,Scale,and Shape,GAMLSS)数据处理方法构建骨强度参数百分位曲线,描述骨强度参数随年龄变化趋势及性别间分布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招募20-79岁受试者628名,其中男性253人,女性375人。最终纳入分析的桡骨数据627个,胫骨数据607个。2.骨强度参数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模型分布类型不同。其中包括18个BCCG分布模型,11个BCPE分布模型,1个BCT分布模型,及6个正态分布模型。3.在桡骨,全骨骨强度参数S和F.ult在男性达到峰值的年龄均为20岁,峰值分别为93761.6N/mm和5092.7N;女性达到峰值的年龄分别为34岁和33岁,峰值分别为63156.1N/mm和3481.6N。在胫骨,全骨骨强度参数S和F.ult在男性和女性达到峰值的年龄均为20岁,峰值分别为274347.2N/mm、14566.1N和180320.5N/mm、9883.7N。骨强度参数与年龄相关的变化率方面(女性vs.男性),在桡骨参数S为-0.91%vs.-0.58%,参数F.ult为-0.95%vs.-0.61%,在胫骨参数S为-0.68%vs.-0.57%,参数F.ult为-0.67%vs.-0.54%。4.骨强度参数S及F.ult在桡骨和胫骨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不同,无论男性或女性,在桡骨均表现为40岁前的相对平稳及40岁后的快速丢失,而在胫骨则表现为缓慢持续的下降。结论:1.本研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强度参数进行总结,构建了中国大陆人群骨强度参数的百分位数参考曲线。2.女性年轻时全骨骨骨强度比男性差,但随年龄变化率大于男性,使得老年女性骨强度更差。3.骨强度在反映骨微结构及骨密度方面的优势使其有望改进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骨折风险预测。
其他文献
预测药物性质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人工实验的方法不仅具有昂贵的成本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辅助药物研发,并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但由于化学药物领域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大量问题还等待人们去解决。其中细胞毒性预测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关注HepG2细胞的毒性预测问题,目前还没有使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HepG2细胞的毒性预测的相关研究。由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依赖
能源植物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抗盐碱性强,为了更好了解柳枝稷响应碱性盐胁迫的机制,本试验以碱性盐敏感型AM-314/MS-155(AM-314)和耐受型Alamo为试材,当植株达到五叶期(E5)时,进行水培胁迫处理(Na_2CO_3:NaHCO_3=1:9,Na+浓度为150 mM,pH=9.0),设置5个处理时间点(0 h、3 h、6 h、12 h、24 h)。测定柳枝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多在中晚期发现,死亡率高,患者预后极差的常见癌症。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分析HCC患者的lncRNA表达谱,筛选与HCC预后密
目的:应用单纯经内镜乳头大球囊扩张(EPLBD)或经内镜乳头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ESLBD)两种术式对较大的胆总管结石行取石治疗,并对其取石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估EPLB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山西省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53例胆总管大结石(结石直径>1.0 c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EPLBD组(n=83例)和ESLBD组(n=70
研究背景体内肿瘤细胞生长快速,代谢方式以糖酵解为主,产生大量乳酸,并且肿瘤细胞高表达钠氢转运蛋白1(Na+-H+exchanger-1,NHE-1)使H+外排增多,再加上肿瘤组织循环灌流相对不足,最终营造了肿瘤局部胞内偏碱、胞外偏酸的微环境。众多研究表明,酸性微环境可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与耐药,但是目前关于此方面研究大多局限于表型的观察,且采用的模型多为短期的急性酸应激。长期酸应激下肿瘤细胞的增
本文针对具有随机干扰的低空飞艇轨迹跟踪控制问题,给出基于能量函数的backstepping和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器设计方案.首先建立六自由度系统在混合坐标系下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将气流对飞艇的随机干扰视为二阶矩过程,得到低空飞艇的随机动力学方程.利用向量形式的backstepping技术设计可调参数的轨迹跟踪控制器,使得系统所有信号状态达到有界且跟踪误差趋于零.有效降低系数膨胀的程度,
在大豆食品加工过程中,种子中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易被种子脂肪氧化酶氧化,产生一些令人不快的腥臭味,是食品加工必须要去除的成分;7S球蛋白亚基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具有显著降低人体内脏脂肪、血脂、血糖功效,大豆中7S球蛋白含量与11S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基因聚合育种手段,利用新创立的脂氧酶与11S球蛋白双缺失检测方法,筛选出具有脂肪氧化酶与11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性状,既无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纳米炭示踪技术及多光子光学活检技术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根部淋巴结(253淋巴结)转移,并且分析253淋巴结的转移规律,进一步实现直肠癌根治术中的精准导航及微创治疗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主要实验章节。第一章: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南方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502例直肠癌患者,将它们分成
背景与目的: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最常见的食管癌(Esophagus Carcinoma,EC)类型,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这导致ESCC的治疗预后较差,5年生
目的:通过建立噪声性聋的豚鼠动物模型,探讨噪声暴露前后不同时间应用碳酸利多卡因对噪声性听阈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32只成年健康雄性SPF级白色红目豚鼠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单纯噪声暴露组(简称单纯组,下同)、治疗组和预防组,并建立噪声性聋动物模型。对照组不予噪声暴露;单纯组给予声强为120dB SPL白噪声暴露,每天4小时,连续暴露4天;治疗组给予同前噪声暴露后即刻给予碳酸利多卡因5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