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和临床特征,研究各突变基因在MDS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U2AF1基因的突变位点、突变负荷及共突变基因在MDS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血液内科就诊的234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22种基因突变特点与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234例MDS患者中,基因突变总个数为347个,72.2%(169/234例)的患者出现至少1个基因突变,2个及其以上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多分布于IPSS-R极高危组和MDS-EB亚型中(P=0.022,P=0.024),且高风险转化为AML(P=0.049);2.发生率较高的突变基因依次为:TET2突变(32.9%)、U2AF1突变(21.3%)、ASXL1 突变(16.6%)、RUNX1 突变(8.1%)、TP53 突变(6.4%);TP53突变患者更易合并复杂核型和5号染色体异常,U2AF1突变易出现8号染色体异常,SETBP1突变者的7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增加;复发组、进展为AML组和地西他滨(DEC)治疗后未达总体反应(ORR)组的初诊RUNX1的等位基因频率(VAF)值分别高于未复发组、无进展组和达ORR组(P=0.017,P=0.021,P=0.049);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NRAS、CBL、SETBP1、FLT3等)的患者易合并7号染色体异常(P=0.007),且与RNA剪切相关基因(U2AF1、SF3B1、SRSF2等)间共突变具有相关性(r=0.183,P=0.005);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突变(TET2、ASXL1、DNMT3A等)者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均较高(P=0.028,P=0.007);3.51例U2AF1基因突变的中位等位基因频率为39.46%(1.38%~49.02%),均为杂合子突变,76.5%的U2AF1突变存在共突变基因,U2AF1基因突变的蛋白序列分别为S34F(32例)、S34Y(1 1例)、Q157P(7例),1例为S34F和Q157P两位点共突变;Q157P位点突变者7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高(P=0.003),且易合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NRAS、CBL、SETBP1、FLT3等)(P=0.043),三个突变位点间的中位VAF、对DEC的治疗反应、复发风险和进展为AML的风险无显著差异,Q157P位点突变者预后较差(S34F、S34Y和Q157P中位生存时间:628天、804天和184天,P=0.267),但差异不显著;相较于U2AF1突变负荷相对较低组(VAF≤40%),U2AF1突变负荷相对较高组(VAF>40%)在IPSS-R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发生率较高(P=0.045),1年生存率明显降低(41.3%和76.9%,P=0.031),对DEC治疗反应稍差(ORR率:25%和35%,P=0.718),但差异不显著;相较于U2AF1++ASXL1-者,U2AF1++ASXL1+者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P=0.05),在MDS-EB发生率较高(P=0.047),进展为AML的风险更高(P=0.012);相较于 U2AF1++TET2-者,U2AF1++TET2+者 U2AF1 的突变负荷较低(mVAF:35.5%和48.2%,P=0.036),1 年 OS 率有增加的趋势(1 年 OS:66.7%和 54.5%,P=0.068);相较于 U2AF1++RUNX1-者,U2AF1++RUNX1+者复发风险更高(P=0.028);4.134例MDS患者接受2-6疗程DEC治疗后,总反应率为32.1%(43/134),在不同的DEC治疗剂量组、DEC是否联合化疗组间总反应率的差异不显著,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NRAS、CBL、SETBP1、FLT3等)为影响MDS患者对DEC治疗反应的独立因素。5.多因素分析显示U2AF1的VAF>40%、7号染色体异常、EZH2突变、TP53突变、CBL突变为MDS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6.RUNX1突变、SRSF2突变是增加复发的独立因素;复发患者,初诊时高原始细胞比例,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突变(TET2、ASXL1、DNMT3A等)为进展为AML的独立因素,DEC治疗后达ORR可减少进展为AML风险。结论1.具有2个及其以上突变基因的MDS患者多分布于IPSS-R极高危组和MDS-EB亚型中,且进展为AML的风险较高。初诊RUNX1的VAF值较高者提示可能高复发风险、高风险进展为AML及对DEC治疗反应不佳。2.U2AF1基因突变的蛋白序列与染色体异常、共突变基因可能存在相关性;U2AF1的突变负荷较高者(VAF>40%)预后较差;此外,U2AF1伴ASXL1突变高风险进展为AML,U2AF1伴RUNX1突变复发风险增加,U2AF1伴TET2突变者可能预后更好。3.U2AF1的VAF>40%、EZH2突变、TP53突变、CBL突变为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RUNX1突变、SRSF2突变是增加复发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突变(TET2、ASXL1、DNMT3A等)是进展为AML的独立影响因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NRAS、CBL、SETBP1、FLT3等)为影响DEC治疗反应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