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修辞学主要是通过对比母语与第二语言在修辞模式上的差异来研究第二语言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美国学者Kaplan于1966年在《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模式》中首创了“对比修辞”这一术语,通过22年的摸索和实证,他将“对比修辞”诠释为“跨语言、跨文化之对比”。目前,众多国内外研究者利用各种语言学理论及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修辞对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将其运用于ESL(EFL)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写作教学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然而,国内外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学生第二语言写作成果作为分析对象与目标语进行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而基于写作教材视角探讨英汉修辞对比的研究鲜有。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以对比修辞学的主要理论为基础,以对比修辞学的研究方法为分析框架,从写作教材论述的角度出发进行英汉论辩文修辞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选取广泛使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两本大学英语写作教材和汉语为母语的国内的两本汉语写作教材作为分析研究的素材,重点从议论文语篇的组织模式、论点的提出、论证策略、诉求方式以及引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试图从教材论述的角度探求英汉论辩文辞特征的异同。 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写作教材强调直线式的组织模式,而汉语写作教材表明除直线式外,还可以运用螺旋式的组织模式。英语写作教材主张在文章的开始直接提出论点,而汉语写作教材指出论辩文的论点可以在文章的开始、中间、结尾的任何部分提出,有时甚至不直接提出而需要读者自己概括总结。英语写作教材更倾向于演绎推理,其次为归纳推理;而汉语写作教材表明除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之外,汉语议论文还可以运用半归纳推理。英汉写作教材都注重三种诉求方式在论辩文中的的运用,以增强论辩效果。英汉写作教材都指出论辩文可以引用专家或权威人士观点、格言、诗文等,但引用在汉语论辩文中的应用范围更广。 本研究为跨文化论辩文修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研究结果将会为我国的英语写作及写作教学提供有益指导,启示我国英语写作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过程中注意英汉论辩文修辞的不同,引导教师与学生增强修辞意识;为跨文化论辩文的写作与阅读提供有益借鉴,为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交流与相互沟通和理解提供可能,同时充实和丰富对比修辞学在论辩文方面的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