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以《绿山墙的安妮》两个中译本为例,探讨功能主义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随着近年来经济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和进步,出版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成为中国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的一部分。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市场上很多中译本并不适合儿童这个目标读者群。因此,运用合适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儿童翻译实践显得尤其重要。有恰当的翻译理论作支撑,这样的翻译实践才能更好地服务目标读者群。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鉴于儿童文学翻译对儿童的认知和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儿童又担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翻译理应受到学术界的更多关注。功能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理论相比,功能主义超越了语言层面,把翻译看作一种具体的有目的行为。此外,功能主义摆脱了主导传统翻译理论的对等概念的束缚,将读者放到了核心位置。这些理念对于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以马爱农的译本和邓少勉、马新林合译版为例,从功能主义主要的四种翻译手法出发,对《绿山墙的安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两个译本在可读性,儿童读者接受度,文化差异的处理,修辞翻译,审美特征和童趣这几个方面的异同,作者探讨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如何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使其更好地服务读者,实现交流的目的。作者希望本文中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及整个文学翻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