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30多年来,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员工需要同时应对来自工作和家庭两个领域的挑战,如,工作时间的延长、性别角色模糊等。这种工作要求和家庭要求的渐趋融合模糊了工作与家庭间的边界,工作与家庭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成为国内外诸多学者试图解释的对象。因此,工作与家庭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企业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难题。但长久以来,学者们多关注于工作—家庭关系机制的消极视角,认为工作和家庭两个领域间的角色压力是不相容的,参与一个角色会使参与另一角色产生困难。但对员工来说,工作和家庭之间真的只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吗?个体同时承担工作和家庭两个领域的角色真的只会感受到冲突吗?国外学者Sieber(1974)最早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多角色的积累也可能为个体带来收益,最终使个体获得总体上的满足感。但直至21世纪初,这种质疑才逐渐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同时也推动着工作—家庭关系机制研究视角的转变。更多学者开始呼吁展开工作和家庭间积极关系的研究。在这一背景下,Greenhaus和Powell(2006)提出“工作—家庭增益"这一构念以解释工作与家庭间的积极关系,即参与一个角色领域的活动会提升另一角色领域的生活质量。至此,工作—家庭增益问题研究逐渐成为工作—家庭关系机制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选定工作—家庭增益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指导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展现工作—家庭增益的研究现状,有助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个体工作—家庭增益的发生。本文在简单梳理工作—家庭关系机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工作—家庭增益与其他相似构念相区别,选定工作—家庭增益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和评述,并基于中国学者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中国学者工作—家庭增益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几个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议题。本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及方法,并重点介绍了本文研究样本的选取及其基本情况;第二章是工作—家庭增益的缘起。在简要梳理工作—家庭关系机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工作—家庭增益的概念加以界定,并重点介绍了工作—家庭增益的三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对工作—增益理论构建的综述。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五个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的工作—家庭增益的理论构建成果,分别是双路径模型、文化敏感性模型、生命和职业生涯阶段影响下的工作—家庭关系模型、工作—家庭资源模型和角色资源跨界增益模型,并对其进行评述;第四章是对工作—家庭增益实证研究的综述。主要从工作—增益的实证研究方法、测量工具和样本的选取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述;最后一章为结论和讨论部分。本章首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后针对国内工作—家庭增益研究现状,分析中国学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指出了几个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和议题,旨在对国内的工作—家庭研究有所帮助,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主要局限性。本文创新点主要为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的工作—家庭增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重点对工作—家庭增益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内容进行归纳和评述,基本上厘清了已有工作—家庭增益研究成果的发展状况,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支撑。第二,本文简单梳理中国学者对工作—家庭增益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中国学者面临的研究挑战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学者可能的研究方向和议题。这一贡献可为国内学者提供一个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研究脉络,从而有利于推动国内学术界工作—家庭增益研究向纵深发展。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例如,第四章中的实证研究部分并没有对工作—家庭增益的相关变量进行梳理。再如,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