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aN化合物光电子器件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_t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aN基半导体器件的商业化使得当前Ⅲ族氮化物的研究发展非常迅猛。由于其带隙可以从6.2ev到0.7eV连续变化,所对应的波长覆盖了从近红外到紫外极为宽广的光谱范围,GaN基半导体材料已成为发展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优选材料,因此光电性质无疑是该材料体系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随着半导体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Ⅲ族氮化物光电性质的研究和应用正转向多元化和精细化。近年来,InGaN三元合金材料及其相应的光电子器件已经成为Ⅲ族氮化物研究领域新的热点。   本论文围绕Ⅲ族氮化物的光电性质,主要针对高In组份的InGaN三元合金的材料结构设计和器件制备这两大方面,结合一些表征手段,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利用应变工程,提出了通过采用高In组份的InGaN应变弛豫层技术来解决InGaN与GaN之间的晶格失配问题,即器件的核心结构层是生长在与之晶格失配很小的InGaN应变弛豫层上,同时,为了减轻应变弛豫引入的位错,在应变弛豫层上插入了一层很薄的GaN/InGaN量子阱或超晶格层来阻挡位错的继续扩展。在此设计思路上,制备了几种不同结构的高In组份的InGaN材料结构,并对它们进行了高分辨X射线衍射的测试,发现所制备的高In组份的InGaN器件结构中的n-InGaN层和InGaN弛豫缓冲层具有相同的平面内晶格常数,实现了高In组份InGaN材料在晶格匹配的弛豫层上的赝势生长。   2.采用SEM、AFM等方法表征了退火对InGaN材料的表面形貌的影响,发现在一定的退火条件下,通过退火可以明显改善InGaN材料的表面形貌。   3.制备了肖特基型的InGaN太阳电池。所制备的太阳电池在氙灯照射下,呈现出的开路电压为0.91V,短路电流密度为7mA/cm2,填充因子为0.45,计算得到的光功率转换效率为0.95%。   4.制备了不同工艺结构的InGaN肖特基器件。发现金属-绝缘层-半导体结构的器件具有更好的光电响应特征,经过台面刻蚀后能进一步提高器件的光电响应度,同时,发现采用MIS结构+台面刻蚀方法将器件漏电流降低了三个数量级,我们提出了电子借助InGaN表面缺陷态在表面的横向二维变程跳跃机制从物理上解释了漏电流的巨大差异,得出电子在表面的横向二维变程跳跃是InGaN肖特基的一个主要漏电流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研究激动大鼠心肌细胞(H9c2)M3受体对HIF-1α及其调节基因的影响   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质粒转染方法,建立稳定表达M3受体的H9c2细胞系,检验H9c2细胞中M
太赫兹技术被誉为本世纪的又一场“前沿革命”,它已经成为本世纪科研的热门课题。而大功率、高效率的太赫兹辐射源是太赫兹技术能否付诸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经过不断的探索,
学位
由于开关电源在电子和电器设备、计算机、通讯、电子检测设备、控制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使得人们对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和前景有了广泛的关注
微机械谐振式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无需荧光标记,可用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直接将其用于液相检测,由于阻尼很大,其品质因数大大降低。因此,如何提高谐振
学位
当器件结构尺寸降低到微米量级后,薄膜应力、热膨胀失配等引入的热应力不仅会造成与信号相匹敌的噪声,更重要的是在循环加载温度的环境下,应力的热效应还会产生结构性能的漂移和
学位
Let x : M → Sn+1 be a hypersurface in the (n + 1)-dimensional unit sphere Sn+1 without umbilic point. The M(o)bius invariants of x under the M(o)bius transform
PAQR(progestin and adipoQ receptor)家族成员在很多生理活动,比如代谢调控,肿瘤生成和激素应答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个家族包含有11个成员,其中PAQR4的功能尚未被研究过。
MicroRNA(miRNA)是一类进化保守、大小约为21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一般通过非完全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识别靶基因mRNA3非翻译区(3UTR)的序列元件,在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指血管内皮细胞从原有毛细血管的基础上以出芽、增殖、迁移的方式形成新血管的过程。血管新生是胚胎原始血管丛建立以后以及成体生理病理状态下新血
3T3-L1细胞系是研究前脂肪细胞分化的理想体外模型,并被广泛应用于肥胖等代谢相关疾病的研究。人们从2000年开始用基因芯片技术来研究3T3-L1细胞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