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的趋势愈演愈烈,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耕地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提升耕地质量、挖掘耕地内在潜力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此,本文以农用地分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有耕地数据,对2014年什邡市耕地质量进行现状评价。借鉴限制性指数模型对耕地质量限制因素进行限制性指数测算,分析不同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利用ArcGIS10.3软件对耕地限制因素进行空间分析,找出主导限制因素,并对全市耕地进行近期、中期和远期质量提升分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质量提升区内的耕地质量潜力进行测算,进一步综合分析全市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大小,最终结合地方实际提出耕地质量建设方向与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耕地质量现状差异显著,地域分布特征明显。2014年什邡市耕地自然等别分布区间在7等到10等之间,最高等别7等地分布范围较广,8等地、9等地次之,10等地面积最少,占全市耕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75.62%、14.79%、8.58%和1.01%。高等别耕地集中分布于南部平原,低等别耕地分布于北部丘陵区以及南部河谷低洼地带。(2)因素限制程度以中限制为主,多因素共同主导限制耕地比重大。从限制程度方面分析,土壤酸碱度限制范围较广,限制程度中等,分布于南部平原内部。北部丘陵区以坡度限制与灌溉限制为主,限制程度较高;南部河谷低洼地带以剖面构型限制为主,限制程度较高。从主导限制因素角度分析,受多因素共同主导限制的耕地比重为50.47%,以“有机质-酸碱度”主导限制为主。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了近期、中期和远期质量提升区,耕地面积比重分别为22.38%、63.22%和14.40%。(3)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在时序上和空间上存在差异,综合提升潜力较大远期质量提升区的潜力最大,中期质量提升区的潜力次之,近期质量提升区的潜力最小。近期质量提升区的潜力在0到1等之间,可提升1等的耕地面积占该质量提升区总面积的6.18%,以9等提升为8等为主。中期质量提升区的潜力同样在0到1等之间,可提升1等的耕地面积占该质量提升区总面积的10.05%。远期质量提升区的潜力在0到2等之间,可提升1等的耕地面积占该质量提升区总面积的94.75%,以8等提升为7等为主。可提升2等的耕地面积占该质量提升区总面积的0.35%。总体来看,潜力较大的耕地集中于北部丘陵区与南部河谷低洼地带。经主导限制因素改造后,什邡市耕地自然等别分布区间将在7等到9等之间。其中7等地比重增加13.23%,8等地和9等地比重减少5.96%、6.26%。(4)根据不同质量提升区的潜力测算结果,结合地方实际,对什邡市耕地质量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建议。土地整治方面,结合整治工程对什邡市近期、中期和远期耕地质量建设提出具体整治工程与措施建议;提高利用水平方面,从加大农田投入和加强规模经营入手;优化基本农田布局方面,根据近期、中期和远期质量提升潜力情况,可为基本农田布局提供方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