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有症状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MRI横截面神经根沉降征与椎管狭窄形态学四分型的相关性;并探讨神经根沉降征对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4年2月因L4/5椎管狭窄症入住广东省中医院总院脊柱科并接受L4/5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及门诊接诊非手术治疗L4/5椎管狭窄患者共80例,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有电子病历及影像系统(华海影像学系统)MRI检查资料。手术组40例,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64.68±8.547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手术患者住院期间行后路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记录住院时间(d)、手术出血量(ml)和手术时间(min)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非手术组40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25±8.252,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非手术患者门诊或住院行系统保守治疗至少半年以上。观察和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和下肢疼痛VAS评分以及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记录相关数据并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的比较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征在椎管狭窄B、C、D型形态分型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3.8%(7/13)、62.1%(18/29)、65.2%(15/23),但A型(包括四个亚型)中未见阳性征。阳性征在手术组发生率为65%(26/40)、保守组为35%(14/40)。95%的手术患者出现C或D型(38/40),而保守治疗患者仅有35%(14/40)。同时,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征在症状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中会接受手术的较高(OR 35.3 vs 3.45),在这部分病人中更加容易出现形态学C或D型即两种形态学分型法存在着差异性(P<0.05)的和相关性(r=0.334),形态学四分型中的C或D型更倾向于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征。治疗改善方面,手术组改善情况优于非手术组,改善情况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手术组中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组改善情况优于阴性组(P<0.05),同时阳性组在下肢疼痛和ODI改善率较阴性组更为明显,住院和随访中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非手术治疗组的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根沉降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用于诊断症状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工具及助手,与传统的硬膜囊狭窄形态学分型相比: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征更趋向于形态学C或D型;因形态学C型与D型的接受手术的概率较高,在预测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方面形态学分型显得更加可靠。针对有症状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治疗较非手术治疗有较好的改善率,同时阳性征患者有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在这里我们的主要指标只局限于ODI评分。对于治疗决策不明确的患者,通过衡量传统的狭窄程度指标和神经根沉降征,在未来或许能够权衡治疗策略利弊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加合适的决策,但在被广泛认可之前仍有大量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