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甘肃省的支柱产业之一,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是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长久以来,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开展了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为我省农业合理布局,农业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做出了积极贡献。本研究基于近十年来甘肃省61家农业科研院所的地域分布、人才数量、科研项目及成果等统计数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筛选了农业科技投入产出的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评价了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甘肃省共有农业类科研院所61家,占全省科研院所的45.21%;拥有农业科研人员3781人,占全省科研人员的29.14%;年度农业科技活动收入达4.95亿元,占全省科研院所科技收入的17.60%;农业研发(R&D)经费为1.37亿元,占全省科研院所研发(R&D)经费的9.26%。2002-2011年,全省农业科研院所累计发表科技论文9745,平均增长速度为53.2%,其中国外发表347篇;累计专利授权数155件,年均增速30.2%,累计出版科技专著162种,年均增速为8.1%。2、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在全国31个省市同类院所中所占份额偏低。其院所数量占比仅5.0%,研发(R&D)人员占3.6%,博士占2.5%,研发(R&D)投入占1.6%,发表科技论文占4.5%,申请发明专利占2.4%。3、根据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技经费、R&D经费、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固定资产等6个投入指标,科技论文、科技著作、专利申请、科技活动收入、政府拨款收入、技术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7个产出指标,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十年间投入产出效率平均值为0.942,年际差异明显,2003年和2006年科技投入产出(DEA)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2007年和2010年DEA处于规模效益递减阶段,DEA无效的年份主要受“技术无效”和“规模无效”的影响。4、基于BCC模型,获得了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效率。进一步采用Malmquist指数,发现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在2002年-2006年呈下降阶段,表明技术进步出现负增长,主要受科技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2011年呈上升阶段,表明技术进步不断增长,由于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逐步适应科技体制的改革,科技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有效提高了运行效率。5、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制因素有:研发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投资主体单一,且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科技创新投入领域覆盖面窄,创新各环节衔接不足;高层次人才缺失,科技成果缺少创新机制与良好的推广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不足,缺乏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对此,提出以科技战略规划为方向标,坚持自主创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保障科技经费的有效投入,注重科技成果产出;坚持学科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项目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将是克服不足,提高体系效率的保障。对甘肃省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研究,有助于揭示农业科研院所在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贡献,对进一步推动我省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