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30a(1979-2008年)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的可能成因,主要结论如下:   (1)就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的各季节出现频率而言,在5-11月第二对流层顶的出现频率明显多于第一对流层项,尤其是在7-9月,T2出现的频率超过了95%;4月和12月两类对流层顶出现的频率基本相当;在1-3月第一对流层顶的出现频率则略高于第二对流层顶的。同时,在各个月份第一(第二)对流层顶的出现频率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降低)。   (2)就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各季节的多年平均而言,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则最低,逐月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夏季较高,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秋季,逐月变化曲线呈单峰型。   (3)就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各季节的年际变化而言,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夏季有准5a震荡,秋季有准4a周期震荡,冬季有准6a的振荡。除冬季有准9a长周期外,其他季节都有准10~13a的长周期。第二对流层项高度各个季节均有准5~7a的主周期变化,春、秋季还具有准11a的周期振荡。第一对流层顶各季节突变均不明显,第二对流层顶在春、夏、冬季各有一次突变,秋季没有突变。就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年际变化而言,近30年来高原第一(第二)对流层顶高度主要表现为下降(上升)趋势。   (4)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多年平均的季节变化与位温等要素有密切联系。第一对流层顶高度除夏季外,其它各季节均约处于250-200hPa高度,且与250-200hPa位温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各季节均约处于100hPa高度,且与100-50hPa位温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   (5)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减少引起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而其增加引起第二对流层顶高度降低,而第一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趋势正好与第二对流层顶相反,但变化幅度不如第二对流层顶明显。
其他文献
卫星探测资料具有资料较为一致,覆盖面积较广,时空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如何利用资料同化方法来提取卫星探测资料中的有效观测信息,提高中尺度的数值预报的准确率,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群地区之一,大范围的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特征,增加了大气气溶胶浓度。为了深入研究长三角城市化发展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本文首先
本文采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夏季(6-8月)东半球5支低空越赤道气流的通道,分别为索马里(42.5-45.0°E),孟加拉湾(87.5-90.0°E),中南半岛(105.0-107.5°E),菲律宾(125.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得与失。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高校体育课在教学内容、上课形式 ,以及教师等教学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和整合。为提高体育教学效
中国环境报在科学介绍雾霾及其防控知识、及时披露雾霾污染信息的基础上,更注重让读者形成对雾霾的理性判断,引导其把握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一个时期以来,环境污染事件成为媒
本文采用统计诊断的方法对比了2008年1月和2009年1月时期的主要气象要素以及分析研究了影响我国的两条水汽通道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1)2008年1月时期全国除
梅雨不仅出现在我国长江流域,还会出现在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721站1961-2009逐日降水资料,选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我国
加强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趋势。而一门语言的学习则离不开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初中英语中的“说”即是口语表达,这个难度相对比较大,学生的英语学得好不好,能否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会不会“说”。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迫在眉睫。笔者以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为例,来谈谈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础训练,提高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二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经过四天的展示交易,11月8日在云南昆明市落下帷幕。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总结大会上介绍,本届农交会实现现场贸
作文教学中的积累与思维训练须厚积薄发 ,阅读和生活的积累 ,引导学生读大作家 ,品小作文 ,激活想象、联想能力 ,开放思维之花 ,使学生作文达到水道渠成的境界。 The tea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