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并不是新的概念,但是关于该术式的临床效果,以及采用何种保留瓣下结构的手术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短期和长期的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1961年,第一例二尖瓣置换术(Starr-Edwards)被报道,当时是全部切除了二尖瓣瓣叶、腱索及乳头肌肉的尖部,早期的二尖瓣置换术伴随了较高的死亡率及术后低心排等严重的并发症,但是随着修订MVR的手术适应症,改善心肌保护的方法、扩大二尖瓣修复术应用范围及保留无法修复病例的二尖瓣瓣下结构,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逐渐减低。二尖瓣的瓣下结构包括左室的游离壁,两个乳头肌及其腱索。前后乳头肌发出的腱索分别连至二尖瓣的前叶和后页。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左心室的功能进行性恶化,表现在左心收缩功能的不断损害和左室舒张期充盈压的增高。随后许多对比保留和不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临床试验都提示: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在术后左室破裂、保持左室连续性。减少瓣周漏以及保持左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方面都体现了优势。目的:总结36例二尖瓣替换术(MVR)保留瓣下结构的方法和技术要点;评价其对术后早期左心室收缩、泵血功能的影响;探讨潜在的合并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接受保留全部瓣下结构的36例手术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64-82岁,二尖瓣病变均为慢性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例,手术全部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肌保护均采用主动脉根部或直接灌注左、右冠状动脉4:1含血停跳液,所有病例均置入St.Jude Epic生物瓣膜(27-29号),术中所有的二尖瓣瓣下结构予以保留,自前瓣12点处距瓣环2 mm切开,向两侧延伸至前后瓣交界,部分切除二尖瓣前叶,分别将残留前叶及全部腱索和完整后叶及腱索重新缝合、固定在前、后叶原瓣环上。术后10d应用超声心动技术观测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容积指数(LVEDVI,LVESVI),射血分数(LVEF),峰值排空率(LVPER)、左心室流出道(LVOT)收缩期血流速度和残留前叶的前向运动(SAM)。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或严重合并症。主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59.88±22.46min。术后LVEDVI,LVESVI均明显降低(均为P<OO1),LVEF和LVPER明显高于术前(均为P<0 05)。术前EDVI为71.71±20.62,术后49.06±16.68,术前ESVI43.86±17.79,术后28.71±11.79,术前EF40.11±9.93,术后43.56±9.54,术前PER2.91±0.50,术后3.45±0.61。收缩期LVOT血流速度无明显加快;无SAM现象。结论:保留二尖瓣前、后叶腱索的MVR技术并不复杂易推广。对术后早期左心室收缩、泵血功能具有明显的维护、改善作用。无人工机械瓣膜运动障碍,但存在潜在的LVOT梗阻的合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