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发展过程中,货币经历了三个阶段:商品货币、纸张货币和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是信息革命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流通使得实体货币与观念货币发生分离,真实货币演变城虚拟货币,有效地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它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而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与发展,传统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本文着手于电子货币,首先对电子货币做出严格的界定,将它与人们所熟悉的“电子支付手段”区分开来,并分析了它的特点以及与传统货币的区别。接着探讨电子货币出现之后,基础货币的两个构成部分以及货币乘数会受到什么影响,进而分析总的货币供给会发生何种变化。本文认为,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乘数逐渐变大,基础货币逐渐减少,总的货币供应量变化很难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特别考虑了电子货币的货币创造能力,得出社会的总货币供给模型。随后,本文讨论了随着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取代,及其对货币供给量产生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和独立性方面会有什么变化。本文认为,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该从货币供给量转为利率。而只要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结算服务存在需求,中央银行就可以采用新的机制——即提供所谓的“便利条件”来有效地控制银行间储备市场利率,从而进一步对市场短期和长期利率造成影响。至于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产生的影响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电子货币取代流通中的现金对各国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但由于在我国,现金交易的比重相对较大,而流通中的现金又全部都是容易被电子货币所替代的小面额现金,因此,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的影响要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大得多,如果流通中的现金被电子货币取代达到50%或更多,则意味着中央银行将损失一半以上的铸币税收入。本文还研究了电子货币这种新生事物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并考察了目前为止各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把各国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内容对比分析。最后,本文针对研究结果对我国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