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多地体北向造山拼贴的产物,发育有多条近东西向的蛇绿岩带。蛇绿岩研究一直是青藏高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本文结合藏北龙木错-双湖-澜沧江蛇绿混杂岩带、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及狮泉河-纳木错-波密蛇绿岩带中双湖、赞宗错以及果芒错蛇绿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研究了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源区性质,进而探讨各蛇绿岩带的形成演化历史。双湖蛇绿岩带内蛇绿岩各组成单元均有出露,均被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呈混杂片岩产出。其中产自双湖西江爱达日那-嘎错一带蛇绿混杂岩中的变质辉绿岩、辉长岩基性岩墙群,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来源于富集型地幔源区,其环境判别显示兼具洋中脊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特征,为准洋中脊环境,是地幔柱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的结果。赞宗错蛇绿混杂岩自下而上具有较完整的蛇绿岩层序组合,但受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层序被严重破坏。岩性以地幔橄榄岩组分为主。赞宗错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性质显示蛇绿岩具有陆缘弧后盆地及陆内裂谷两种不同性质的地球化学组成。赞宗错第一组基性岩样品来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不同程度的叠加了少量的俯冲流体、沉积物等物质的影响。赞宗错第二组基性岩样品应源于软流圈上地幔,且叠加有少量的陆壳组分。果芒错蛇绿岩是狮泉河-纳木错-波密蛇绿岩带上出露面积较大的一处蛇绿岩,各层序均有出露。超铁镁质堆晶杂岩其中堆晶杂岩显示明显的堆晶韵律,显示了明显的分离结晶特征,并指示其源自一个被富集组分交代混染的地幔。基性岩具有高Al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具E-MORB型配分模式。基性岩地球化学环境判别显示果芒错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扩张的弧后盆地环境中,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狮泉河-纳木错-波密蛇绿岩带是班怒带南向俯冲形成的弧后小洋盆,蛇绿岩各单元块体是古洋壳俯冲消减、碰撞挤压和构造抬升而形成现今的构造岩片,并非是逆冲推覆异地搬运而来。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蛇绿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结合前人蛇绿岩研究相关成果,构建了藏北蛇绿岩的形成演化历史:双湖蛇绿岩作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蛇绿混杂岩带的一部分伴随着古特提斯洋在晚二叠世的闭合侵位,经过随后多期的构造变质变形作用层序被打乱,呈变质混杂岩片分布;班-怒特提斯洋于二叠纪之前裂开,并随着逐渐的裂开,开始了在拉萨地块北缘和羌塘地块南缘的双向俯冲,并在晚三叠世诱发了狮泉河-纳木错-波密洋东段的裂开;之后,与俯冲相关的东巧蛇绿岩在早侏罗世构造侵位;而狮泉河-纳木错-波密洋盆持续西向裂开,形成了具有弧后盆地背景的果芒错蛇绿岩;伴随洋壳俯冲消减、洋壳闭合、蛇绿岩构造侵位,形成了班公-怒江缝合带和狮泉河-纳木错-波密缝合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