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欧亚大陆气候环境脆弱,易受高温灾害侵袭。高温热浪是远超出气候常态的持续性高温天气事件导致的气象灾害,是全球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未来高温热浪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将持续增加,高温热浪的监测预警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方面。卫星遥感数据可以从大尺度角度分析高温和高温热浪的时空格局,提供空间连续且分辨率更高的结果。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站点数据和模式模拟数据,采用机器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亚大陆气候环境脆弱,易受高温灾害侵袭。高温热浪是远超出气候常态的持续性高温天气事件导致的气象灾害,是全球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未来高温热浪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将持续增加,高温热浪的监测预警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方面。卫星遥感数据可以从大尺度角度分析高温和高温热浪的时空格局,提供空间连续且分辨率更高的结果。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站点数据和模式模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以欧亚大陆为主要研究区,对欧亚大陆日尺度近地表气温进行估计;另外,使用气象格网资料计算欧亚大陆的高温热浪数据集,分析欧亚大陆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本论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站点数据、模式数据估计欧亚大陆2003-2018年0.05°全天候每日近地表最高气温。使用的遥感数据产品包括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下行短波辐射、地表净辐射、叶面积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和反照率等,此外还有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LDAS)模式气温产品,以及来自GHCN,GSOD和CMDC共4476个站点的观测气温。采用包括基于直方图的梯度增强模型(histogram-based gradient boosting,HGB)、随机森林(RF)、极端随机树(ET)和深度置信网络(DBN)的四种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建模。结合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和K-means聚类方法将站点进行聚类并建立泰森多边形,由此划分研究区并建立区域模型。HGB模型估计精度最优,当样本特征中不含缺失数值时其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84和1.736℃,而含有缺失数值时R~2和RMSE分别为0.985和1.812℃。本文测试了不同地表温度相关特征对HGB模型的影响,并且在不同土地覆盖、纬度、海拔和月份中对HGB模型的时空精度进行了检验。采用置换法分析各个特征的重要性,地表温度相关特征和辐射变量在Tmax估计中具有重要作用。最终将生成的每日最高气温产品与ERA5和CHIRTS Tmax产品进行了对比,结果可信,数据可靠。(2)针对欧亚大陆近年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问题,利用1979-2018年CPC最高气温气象网格数据,综合使用绝对阈值和相对阈值定义高温热浪,并根据气候基准期的高温热浪事件强度分位数划分热浪等级,使用热浪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三个维度下共10个特征,从欧亚大陆整体、区域和像元尺度分析弱、中强和强3个等级高温热浪事件的区域差异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1979-2018年,欧亚大陆区域整体平均高温日数显著上升,泰国地区年均高温日数最多,高温日数显著增加趋势最大的地区集中在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从热浪事件强度来看,欧亚大陆整体的热浪事件强度的最大值和均值变化不显著,只有中欧地区的最高热浪强度和平均热浪强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欧亚大陆整体的累积强度也表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上升趋势最大的地区集中在西亚。从热浪频率来看,欧亚大陆不同等级高温热浪的发生次数和天数显著上升,上升趋势也随着热浪等级提高而减小。总热浪次数和天数最多以及不同等级热浪的上升趋势最大的地区都分布在西亚地区。欧亚大陆发生高温热浪的平均初日日期是6月26日,平均终日日期是8月3日,并且平均初日日期呈提前趋势,终日日期则延后,平均热浪季节长度延长。不同等级热浪的发生时间存在南北差异:在低纬地区,高等级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时间早于低等级高温热浪,随着纬度提高,高等级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时间推迟,晚于低等级高温热浪爆发。不同等级的热浪季节长度具有区域差异,强高温热浪季节最长的地区在印度尼西亚部分区域。欧亚大陆热浪事件的最长持续天数显著增加,趋势为11.79 d/10a。
其他文献
大宗农作物分类可以提供大宗农作物种植区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情况,预估大宗农作物产量,有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大宗农作物分类是以不同农作物的光谱时间序列差异作为分类特征对农作物进行分类,可以高效地识别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年份的种植区域及其变化情况。由于同种农作物物候特征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导致基于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能力较差。农作物时间序列光谱特
森林火灾作为一种突发性强、危险性高、救援难度大的自然灾害,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森林火灾不仅会烧毁树木、减少生态资源,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引起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当前,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的森林火灾多达20余万次,烧毁的森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0.1%。2021年上半年,中国境内累计发生森林火灾518起,较历史同期虽有所下降,但仍较为频繁。随着极端气候的增
沙漠蝗是全球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迁飞性害虫。沙漠蝗的暴发易造成全球性粮食危机,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区域稳定和人类福祉。由于成熟蝗群的强破坏力和高机动性,预防控制需在蝗蝻羽化成熟并聚集迁飞之前采取行动。因此,及时有效的沙漠蝗发生风险预测,对于蝗灾早期预警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尺度空间连续的高精度沙漠蝗发生风险预测提供了契机。然而,当前蝗虫发生风险遥感预测研究多基于虫害发生的近实
遥感是利用传感器记录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通过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出目标物体的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图像场景分类不同于面向像元和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它是从遥感图像的区域整体内容出发,对图像进行场景级别的分类,并且场景中的物体具有形状多变、空间分布错综复杂的显著特点。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场景分类的意义在于从遥感图像中识别高层次的语义内容。通过将一幅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划分成不同场景比如居民
月表遥感制图工作是月球工程探测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认识月球形貌特征与地质构造最为重要的手段。不断深化的月球科学研究和更为复杂的工程任务等都对高分辨率遥感制图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月球环绕轨道器获取的遥感影像是月球全球制图工作和形貌分析的主要数据源,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的大量月球探测任务已获取了海量的月球轨道器遥感影像。因此,很多月球区域覆盖有多传感器、多重叠度的影像数据。跨传感器数
伴随人类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与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但气候改变与工业的发展所导致的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尤其是空气内细小颗粒物对机体的危害特别明显。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PM2.5对健康的危害不但和其化学成分相关,还和颗粒物表面大小、数量多少、直径大小等联系紧密,如在表面较大的颗粒物上更易聚集空气中的病毒、有毒重金属、酸碱性氧化物和有机污染物等。PM2.5会造成很多临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其对区域水循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亚洲高山区是中纬度地区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全球变暖导致了亚洲高山区冰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冰川的变化对局部地区的水循环、水资源、灾害防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冰川融水是重要的水源之一。冰川高程变化是冰川变化最为重要的因子之一,冰川高程变化受气候因素和冰川表面性质的影响,是
轻小型无人机雷达系统具有低成本、高机动性、高分辨率等优势,其独特的目标高度维探测能力可以为林地监测、规划和管理提供高效的数据获取手段。然而,轻小型无人机雷达的研究刚刚起步,在探测植被高度方面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传统雷达成像不同,无人机雷达成像属于近场条件,且受到微型雷达尺寸、功率等方面的限制,对杂波和干扰更加敏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一种自行研制的轻小型无人机雷达系统,在数据预处理、时域成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地冰盖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通过研究冰盖表面特征可以帮助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科学,应对气候灾害等问题。冰裂隙作为冰川表面重要的结构,几乎在所有冰川、冰盖和冰架中都很常见,是冰川内应力的外在表现,是评估冰川稳定性,量化物质损失的重要指标。同时,冰裂隙也是冰川表面水文过程的基本水文单元,影响冰面融水输送的效率和方式,是反映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指标。目前针对于冰裂隙研究探测精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在资源环境监测、矿产资源勘探、土地调查、气象预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每天接收卫星数据量的增加,遥感数据逐渐向大数据、海量化的趋势发展,这为遥感数据的筛选工作带来了挑战。目前国内外的主流遥感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了基于空间查询引擎的方式,用户根据目标区域、传感器类型、成像时间范围以及最高云量阈值等进行数据检索。对于小区域的数据优选,采用系统检索和人工挑选结合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