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氯酚曾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主要是作为一种高效的杀菌剂、木材防腐剂和甘蔗、稻田等的除草剂。特别是在我国,水体和土壤的五氯酚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五氯酚已经被禁止使用,但是其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同时,因其对生物体的广谱毒性和诱突变性,也被认为是环境中的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五氯酚的修复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代价较高,且不能彻底的将五氯酚从环境中去除。而生物修复成本较低,最重要的是可彻底的去除五氯酚。由于土壤是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最终载体和归宿,所以对五氯酚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大型土壤动物蚯蚓是大多数土壤中的主要生物量,对土壤生物活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巨蚓科蚯蚓在各类群陆栖蚯蚓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中选用的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就是属于巨蚓科腔蚓属,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其分布。蚯蚓可以通过其生物、物理化学行为,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空气和水分扩散能力,促进土壤有机质循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外源化合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所以理论上,蚯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改善以上条件,从而会影响化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规律。然而目前,有关威廉腔环蚓对五氯酚的降解和转化的影响还不清楚。应用14C放射性示踪技术,以土食性蚯蚓——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为代表,本论文研究了蚯蚓对五氯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以及五氯酚在蚯蚓体内的蓄积及消除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有蚯蚓存在的条件下,五氯酚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受到明显抑制,但氨氮的存在对于其矿化并没有明显作用。M. guillelmi对五氯酚及其土壤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在24天的暴露期间内,体内蓄积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进入蚯蚓体内的五氯酚及其代谢产物的消除非常缓慢。同样,氨氮对于蚯蚓对蚯蚓体内五氯酚的蓄积及消除过程都没有明显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对正确评价五氯酚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五氯酚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