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F在白血病细胞与MSCs对话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xiaox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恶性增殖的高度异质性疾病,预后极差。当前,白血病的初治缓解率高,但5年存活率仅约25%。因此,开展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白血病以及许多实体瘤中过度表达,包括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且与不良预后有关。骨髓微环境为白血病细胞提供庇护龛(niche),调控白血病细胞的侵袭转移、耐药和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白血病微环境的重要成员,其与白血病细胞对话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本研究在体外探讨MIF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上调IL-8及NF-κB/p65在白血病患者骨髓MSCs表达,进而促进白血病细胞的侵袭能力,阐述骨髓微环境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挖掘白血病治疗靶点,制定防治策略提供重要信息。目的:探讨MIF在白血病微环境中调节骨髓MSCs促进白血病细胞侵袭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用L-DMEM培养液培养BM-MSCs,经胰酶消化传代,并诱导其分化为成脂肪样细胞、成骨样细胞和成软骨样细胞。2.ELISA检测MIF在50份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和对照组骨髓液、血浆中的表达量;检测IL-8在白血病细胞与BM-MSCs共培养组、单独培养组上清中的表达水平。3.用CCK-8法检测BM-MSCs对白血病细胞活力的影响。4.在BM-MSC培养体系中给rhMIF干预,或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单独培养后,qPCR检测IL-8mRNA的表达。5.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p65在BM-MSCs的表达,观察MIF抑制剂ISO-1和NF-κB通路抑制剂BAY-11-7082的干预作用6.用含Matrigel的Trans-Well系统检测BM-MSCs对K56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7.用SBI公司试剂盒抽提K562细胞培养上清、外周血源外泌体,qPCR检测外周血源外泌体携载MIF mRNA,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对BM-MSCs表达NF-κB/p65的影响。结果:1.在体外培养的BM-M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纺锤样排列,具有分化为成脂肪样细胞、成骨样细胞和成软骨样细胞的潜能。2.MIF在AML患者骨髓液、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增加,分别为(24.86±7.66)ng/mL和(60.49±12.12)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1±2.62)ng/mL和(2.05±1.10)ng/m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BM-MSCs促进白血病细胞存活,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细胞活力增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MIF、IL-8在共培养组上清中的表达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rhMIF上调IL-8、NF-κB/p65在BM-MSCs表达(P<0.05)。6.MIF抑制剂ISO-1和/或NF-κB通路阻断剂BAY-11-7082抑制剂抑制K562细胞的侵袭率分别为(45.00±0.17)%和(47.00±0.14)%,两者联合作用的抑制率为(38.00±0.15)%;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外周血源外泌体携载MIF mRNA,其在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源外泌体的表达量增加;K562细胞源外泌体促进NF-κB/p65在BM-MSCs表达,ISO-1和/或BAY-11-7082下调其表达。结论:AML患者骨髓MSCs在体外容易培养扩增,具有分化潜能。MIF在白血病患者骨髓液/血浆中的表达量增加;MIF经NF-κB/p65通路上调IL-8在骨髓MSCs表达,进而促进白血病细胞的侵袭能力。外周血源外泌体携载MIF mRNA,K562细胞源外泌体上调NF-κB/p65蛋白在BM-MSCs表达,可能与外泌体携载MIF有关。
其他文献
2021年4月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的公告,功效宣称评价规范正式落地。该规范针对化妆品的功效宣称评价提出了不同时间节点上的要求,自2022年1月1日起新产品备案时须同步提交功效报告,在2022年5月1日前补交缓冲期备案产品的功效报告,到2023年5月1日前,以往有效备案的产品必须补缴功效评价资料。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肥胖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重大慢性疾病,被视为“21世纪公共健康的最大威胁”。目前一致认为肥胖是由遗传易感性,表观遗传,宏基因组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在揭示肥胖的病理生理学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参与体重管理并可以预防及治疗肥胖的一个新的靶标。然而,现有的关联研究和证据,并不能确定它们与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导致超重或肥胖发展及其后果的复杂途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