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通过对比分析两篇关于中国的英文介绍:《华盛顿邮报》上CountryGuide—News and background notes:China与中国外交部网站上的About China,研究双方在话语方式上各自呈现的特点、不同的话语策略及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最终目的是彰显意识形态在外宣翻译中的影响,进而避免意识形态在外宣翻译中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宣传中国。
《华盛顿邮报》和中国网站对中国的报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介绍中国时往往倾向于负面报道,如我国国内的分歧、灾难、人权问题、社会制度弊端以及所谓的中国在国际上的间谍活动等,并对我国军事实力较为关注,时不时透露出“中国威胁论”。与此相反,中国网站作为外宣的窗口,介绍中国时往往倾向于正面报道,注重弘扬我国传统历史文化。
在介绍中国时,《华盛顿邮报》和中国外交部网站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话语策略及翻译策略。《华盛顿邮报》倾向于采用“换角度”及“议程设置”的话语策略;中国网站倾向于采用“突出正面信息”及“淡化负面信息”的话语策略。在翻译策略方面,双方也各不相同。首先,在地名、人名及朝代名的翻译上,除一些约定俗成的音译:如“孔子”,译成“Confucius”外,《华盛顿邮报》主要采用国际威氏拼音法,而我国外交部网站上采用的是汉语拼音;其次,为了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中美译者都会采用特定形容词进一步解释。《华盛顿邮报》所选择的词汇或充满了对古老东方文化的神秘感,或是贬义形容词,如《华盛顿邮报》将“夏朝”译为“semilegendary Hsiadynasty”,将“秦朝”译为“semibarbarous Ch’in dynasty”;而中国网站倾向于选择正面积极的形容词,如:中国网站将“夏朝”译为“China’s first dynasty,Xia”,将“秦朝”译为“(Ying Zheng established)the first centralized,unified,multi-ethnic state inChinese history under the Qin Dynasty”。再次,《华盛顿邮报》和中国网站对有关中国的报道存在不同的解读。如对“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报道:中国网站的报道为“Atpresent,China was divided into23 provinces.”而《华盛顿邮报》报道为“Chinacomprises22 provinces.[...]The country officially divides itself into23 provinces.numbering Taiwan as its23d.”这样不同的解读会误导国外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的统一及领土的完整。
本文从Lefever的意识形态理论角度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包括赞助人(政府)的影响,译者价值观的差异,译者本身知识的限制,以及诗学因素。本文在结论部分指出:正是由于意识形态的操控,《华盛顿邮报》与中国外交部网站在有关中国的报道中采用了不同的话语策略及翻译策略,最终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方式,造成不同的话语效果,有时甚至影响中国形象的塑造。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在外宣翻译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