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杭哈地区的杭哈民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非遗传承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杭哈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以及阐释杭哈人的音乐文化认同。杭哈民歌体裁分为“古日道”与“岗纲道”。“古日道”作为古老的长调宴歌体裁,主要在民俗活动“乃日”中演唱,表演流程为:图日勒格一+正歌1+图日勒格二+正歌2+图日勒格二+正歌三+励志歌。“岗纲道”是短调民歌,旋律欢快活泼,经常与乐器配备进行伴奏。杭哈地区短调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杭哈地区的杭哈民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非遗传承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杭哈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以及阐释杭哈人的音乐文化认同。杭哈民歌体裁分为“古日道”与“岗纲道”。“古日道”作为古老的长调宴歌体裁,主要在民俗活动“乃日”中演唱,表演流程为:图日勒格一+正歌1+图日勒格二+正歌2+图日勒格二+正歌三+励志歌。“岗纲道”是短调民歌,旋律欢快活泼,经常与乐器配备进行伴奏。杭哈地区短调民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笔者将杭哈民歌与其他民歌进行相比,发现其演唱特点主要为:节奏型的添加与改变;旋律强弱的改变;半终止与终止处的装饰。演唱风格的成因归因于杭哈民歌发展过程中空白期的出现和杭哈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民乐队的加入。因行政区划的改变,杭哈人的文化记忆与所处地理环境发生冲突,杭哈人也从“伊盟人”成为“巴盟人”,这使得杭哈人具有多重身份认同。笔者经过多次对艺人采访与文献资料查找,得出杭哈民歌既是鄂尔多斯民歌的分支,也是鄂尔多斯民歌的变体,并通过田野调查总结杭哈民歌的生存和适应社会体制的传承模式。
其他文献
潮尔是流传于科尔沁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蒙古族弓弦乐器。潮尔用来独奏、合奏和为史诗说唱伴奏。在潮尔音乐中,科尔沁民歌曲调占据重要比例。将科尔沁民歌的曲调,在弓弦潮尔上演奏,融合了“既歌又奏”的特点,形成了科尔沁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以蒙古族潮尔两代艺术大师——色拉西、布林演奏录制的几首科尔沁长调、短调民歌为例,通过比较两位大师在演奏科尔沁民歌中,运用的弓法、指法、泛音、塔希拉嘎等技巧运用,寻找其形成个
千百年来,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熠熠生辉。蒙古族长调民歌由于部落分布不同,每一部落长调民歌风格也有所区别。“乌珠穆沁”作为一个古老的蒙古族部落,是草原部落重要成员之一。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因其旋律的大幅度跳动,拥有音域较为宽广、诺古拉华丽多样、多以低腔开始的特征。《辽阔的草原》作为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长调民歌流传在民间,地域分布的不同使其歌曲风格也有所不同。《辽阔的
本文从舞蹈表演的角度出发,围绕笔者毕业汇报演出的三部独舞作品《心心念念》《牧马舞》《感恩的心》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展开分析。论文根据舞蹈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历程为主导线展开论文结构的论述,在阐明相关理论观点的同时结合作品排演实践心得进行举例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更深刻与全面的理解。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是对三部作品的一个介绍,在阐明作品内容、作品结构的同时着重分析三
This paper selects the Ordos folk artist Halzh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ngolian three-string lute music culture in Ordos Area,explores the Ordos
论文主要从哈斯先生多种文化背景的学习经历、艺术风格成就切入,研究在其身上众多筝艺流派的融合和差异、雅托噶(蒙古筝)与汉族古筝的特点以及哈斯对筝演奏的风格体会和技术改进,并通过有代表意义的筝曲进行分析证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哈斯古筝艺术,在演奏方面由多种流派技术组成,创作方面有对草原音乐不同的见解。作为教师的他在传授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学生对筝艺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收集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发现
“双墙秧歌”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民间社火的一种,也是内蒙古本土民间舞蹈。如今,“双墙秧歌”主要生存于托克托县河口镇的南街村。“双墙秧歌”的发展历经300余年,现如今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它以其诞生地命名,于200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对“双墙秧歌”的浓厚兴趣以及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笔者将“双墙秧歌”这一民间社火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对“双墙秧歌”
漫瀚调是内蒙古准格尔地区的音乐文化瑰宝,是众多民族民间音乐其中的一种,展现了蒙汉民族音乐文化结合的艺术力量,是内蒙古地区独具文化特色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以两首漫瀚调作品为例,从其唱词特征、音乐特色为切入点,论述内蒙古漫瀚调民歌的演唱艺术特色。引言部分从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报道,介绍漫瀚调的来源和目前发展状况。第一章,通过对两首漫瀚调代
蒙古四胡是蒙古民族胡琴类乐器中最古老的弓弦乐器,其弓法对音乐风格,艺术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是该乐器演奏技巧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本文以蒙古高音四胡弓法技巧为研究对象,选取吴云龙高音四胡杰作《牧马青年》为个案,对乐曲中所运用的弓法进行分析,同时对蒙古高音四胡演奏中的各类弓法技巧及艺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蒙古高音四胡经典乐曲《牧马青年》是由吴云龙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创作的优秀乐曲。作者巧妙利用科尔沁民
本文以西南呈村八音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绪论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一章至第四章为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了西南呈村八音会的生存环境和当下的处境,按照乐曲的表演形式、乐曲结构以及审美功能等,探索西南呈村八音会的艺术特色,又通过探讨西南呈村八音会与同地区的其他乐种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其强大的包容性。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关于八音会的一些看法,从而对其以后
大正琴于日本1912年发明,1915年左右传入中国,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便在鄂尔多斯流行,而后销声匿迹,变得鲜为人知。近十年以来,大正琴在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音乐生活中又再次兴起,其演奏极具本土化特色,且初具规模,这种外来乐器本土化文化现象值得深究。本文便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音乐生活中恢复流行的大正琴及其音乐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与研究。研究首先考察大正琴乐器本身的形制、历史源流问题,其次调查鄂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