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犁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荷花淀”派的创始者,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一直被写在主流文学的教科书中。毫无疑问,孙犁在各个时期的创作,都是和着主流文学的节拍而行的,他不遗余力地为着时代写作为着社会写作。但在这主流的样板中我们却总感受到孙犁创作存在着一种独特性。关于孙犁的研究成果不少,也有学者指出了“孙犁在主流文学中的地位一直具有某种‘边缘’性”。然而对孙犁创作的边缘性一直没有系统性的研究。于是本文致力于对孙犁创作的边缘性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从内在成因与外在呈现两方面分别入手,对孙犁的文化人格、创作主题、叙事艺术进行探究,以对研究对象边缘化的成因和表现作一个全面的概括。
论文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文化人格的边缘化”是对孙犁边缘化的内在成因做出探讨。作家的创作题材、审美趋向、写作手法的选择必然有其心理内部的原因,要研究孙犁创作的边缘化选择,首先必须从他的文化人格入手。在对孙犁文化人格的解读中,本文着重于三点,即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执着浓郁的乡土情结与自然平和的道家美学。孙犁认为文学应当有它不能随便俗化的审美形式,在他看来,文化参与、文化服务是为民族、为农民的解放,而不是为自己做官。他一生追求“修身养性、人格完善与写作为文的统一”的生存方式。因此,当大多数作家投身到革命队伍后普遍放弃了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逐渐被政治所同化的时候,孙犁依然坚守着青灯黄卷,苦度知识分子的文字生涯。自觉或不自觉地游离于主流的边缘。孙犁少时温饱温馨的家庭生活使得他以一种温暖的目光打量农村,在他眼中农村是美好的农民是可爱的,于是他不断地从农村农民那里看到美的极致。孙犁的这种乡土情结与当时流行的农村题材是不同的。贯穿在孙犁的文学活动中的另一条主线则是道家美学精神。正是道家美学精神使得孙犁承传了庄子崇尚精神自由的血脉,有意识的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徜徉于他的“纯美”农村生活。与崇尚自然冲淡平和的美学思想相对应,孙犁的艺术风格也呈现出一种冲淡平和的品格,这使他无论在审美理想还是叙事手法上都有别于主流文艺显出其独特的一面。
第二章“创作主题的边缘化”从三个方面来看孙犁边缘化选择在写作内容上的呈现。论文选择的三方面分别是对现实“残破”意识的深刻表达、对人情美人性善的执著书写、对平凡女性的深情赞颂。“残破”意识中所包含的对时代、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兴衰存亡、发展走向的深深忧虑与思索和对个体生存境遇、前途、命运的同情与关注是相辅相成密切汇融的。这就有别于当时主流文学中满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热情单纯明朗的色泽。写人性写人情这本身就是超越于当时的时代文本之上,主流的文艺一直是注重集体的大合唱,而忽视甚至无视个人的需求。而对平凡女性的赞颂更是对“高大全”的反拨,对普通人的尊重。这正是孙犁与其他主流作家很不一样的地方:始终推崇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孙犁不会在革命作家的光环之下放弃自己观察生活的独到眼光,他始终坚持着对 人性世界的探究,精细地展示时代生活中极其细致的部分,包含着浓郁的人性温情。
第三章“叙事艺术的边缘化”从“白描—烘托”的表现手法、诗化意境的营造与抒情氛围的渲染、叙事视角的现代性与包容性三方面来探究孙犁边缘化选择在叙事艺术上的呈现。孙犁所继承并传扬的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他的艺术结构中不仅有深厚的中国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功底,而且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优良传统。这就使得孙犁的创作脱离了时代主流文学的通俗化面目,以诗情画意的描绘区别于那种农民化的艺术品位,呈现出一种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具体语境的现代文学品格。
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具体分析,论文基本完成了对孙犁创作边缘化的形成原因与艺术表现的探讨任务,对孙犁的边缘化这一主题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解读。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内外兼修的方法,从内在成因与外在呈现上分别作了探究,并与主流文学作了对照,在对比中凸现了孙犁创作边缘化的艺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