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途径和佐剂是影响抗原免疫原性和免疫响应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以ICR小鼠为动物模型,以狂犬病疫苗为代表,评价了免疫途径和佐剂对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免疫途径研究主要包括小鼠经皮下(SC)、肌肉(IM)、腹腔(IP)和无针皮内接种途径(ID)接种狂犬疫苗后,检测血清狂犬特异性结合抗体滴度、中和抗体水平和抗体分型。此外,本研究还通过ICR小鼠脑腔攻毒实验对疫苗保护力进行了评价。随后,借助组织病理学检测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比考察了肌肉和无针皮内免疫后小鼠注射部位的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情况。佐剂研究选用效果较佳的皮内免疫途径,以氢氧化铝佐剂为阳性对照,探究了不同剂量AS02佐剂联合不同剂量狂犬疫苗对ICR小鼠免疫响应的影响。评价指标包括狂犬特异性结合抗体水平、中和抗体水平和皮内接种后注射部位的刺激反应。免疫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无针皮内注射组在所有实验组中产生最高的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与其他三种形成显著性差异。其次是腹腔和肌肉注射组。皮下注射组产生的抗体水平最低。ICR小鼠经腹腔注射后产生的IgG2a水平显著高于IgG1,诱导Th1型细胞免疫的倾向性更强。经过肌肉注射组和皮下注射后产生的IgG1水平高于IgG2a,免疫类型更倾向于Th2型体液免疫。而经无针皮内注射后ICR小鼠体内均能产生较高的IgG1和IgG2a,引起较平衡的Th1/Th2免疫反应。用CVS11病毒株感染免疫后的ICR小鼠,无针皮内注射组狂犬病疫苗的保护力最高,其次是腹腔和肌肉组,皮下注射组的狂犬病疫苗保护力最低。另外,通过无针皮内途径注射较低剂量狂犬病疫苗达到的疫苗保护力与其他接种途径注射完整剂量达到的保护力水平相当甚至更高。组织病理结果表明,ICR小鼠通过无针皮内和有针肌肉途径注射狂犬病疫苗后,在相应的皮肤和肌肉组织都出现了瞬时的炎症反应。并且无针皮内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在免疫后48和24小时,注射部位的炎症细胞数量达到最大,但持续时间不超过七天即可恢复正常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小鼠经无针皮内注射途径和肌肉注射途径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皮肤组织内出现较多的树突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呈现先增高在降低的趋势,而肌肉组织的树突细胞数量较少。佐剂研究结果表明,狂犬病疫苗剂量为中剂量时,高剂量AS02(25μl)、中剂量AS02(10μl)和阳性对照实验组均产生较高水平的狂犬特异性中和抗体和结合抗体,且抗体水平大致相同。其次是低剂量AS02(5μl)实验组和非佐剂免疫对照组。狂犬病疫苗剂量为低剂量时,高剂量AS02(25μl)和阳性对照组的中和抗体略高于中剂量AS02(10μl)组,其次是低剂量AS02(5μl)实验组和非佐剂免疫对照组。结合抗体水平趋势和疫苗为中剂量时基本一致。皮肤刺激评价结果表明,ICR小鼠免疫的疫苗剂量不论是中剂量或低剂量,高剂量AS02(25μl)注射后对皮肤的刺激较强烈,在注射后一小时即出现明显的红斑,但持续时间不超过七天。而阳性对照组和非免疫对照组免疫后出现的皮肤刺激较弱。上述结果表明,以皮内注射途径免疫时AS02具有与氢氧化铝佐剂相当的免疫增强作用,但刺激性大于后者。综上所述,相对于皮下、肌肉和腹腔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狂犬病疫苗可显著提高疫苗免疫原性,而且在注射部位引起了炎症反应是一过性的。皮内免疫条件下,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S02佐剂可以在兼顾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强疫苗免疫原性。本研究为狂犬疫苗研究中接种途径和佐剂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