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满足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设施蔬菜栽培在我国发展迅速。然而栽培过程中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设施蔬菜发生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威胁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本实验以河南省原阳县沙岗村连续种植10年番茄的设施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添加生物质炭(BC)以及两者联用(BC+RSD)三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满足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设施蔬菜栽培在我国发展迅速。然而栽培过程中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设施蔬菜发生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威胁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本实验以河南省原阳县沙岗村连续种植10年番茄的设施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添加生物质炭(BC)以及两者联用(BC+RSD)三种方法修复退化设施蔬菜地土壤,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未修复土壤(CK)、土壤+2%生物质炭(BC)、土壤+2%水稻秸秆+淹水(RSD)和土壤+2%生物质炭+2%水稻秸秆+淹水(BC+RSD),35℃条件下培养15 d。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培养结束时,与CK处理相比,BC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铵态氮(NH4+)、全碳(TC)、碳氮比(C/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P<0.05);但对土壤可溶性碳(DOC)、硝态氮(NO3-)以及氧化还原特性没有显著影响。RSD和BC+RSD处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DOC含量呈持续增加趋势;NO3-含量在1 d快速下降,3 d后维持在1 mg·kg-1以下;氧化还原电位(Eh)在第3 d下降至0 mV,7 d后维持在-100 mV左右;亚铁离子(Fe2+)呈先升高再趋于平稳的趋势;锰离子(Mn2+)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培养结束时,与CK处理相比,RSD和BC+RSD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TC、C/N、AK含量(P<0.05),但RSD处理亦显著降低了土壤AP含量(P<0.05)。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氧化还原特性(Eh、Fe2+和Mn2+)与土壤DOC、NO3-以及NH4+显著相关(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RSD和BC+RSD处理土壤CO2排放速率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土壤N2O排放速率在第1 d达到最大值;CH4在第7 d开始逐渐产生。培养结束后,相较于CK处理,BC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以及综合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P<0.05);RSD和BC+RSD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CO2、N2O、CH4累积排放量和GWP(P<0.05)。但相较于RSD处理,BC+RSD处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和GWP显著降低了71.0%和30.0%(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2、N2O、CH4累积排放量以及GWP与土壤DOC、pH、NH4+和NO3-显著相关(P<0.05),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同样与土壤CO2、N2O、CH4累积排放量以及GWP显著相关(P<0.05)。培养结束时,相较于CK处理,RSD和BC+RSD处理显著降低了细菌和真菌的OTUs数、Chao1和Shannon指数(RSD处理增加真菌Shannon指数除外);RSD和BC+RSD处理中Firmicutes(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大幅度增加,并成为优势菌门;属水平上,RSD和BC+RSD处理显著降低了unclassified(UC-)Xanthomonadales和Guehomyces的相对丰度,分别减少了62.8%和66.3%、95.1%和93.2%;显著增加了UC-Ruminococcaceae、UC-Draconibacteriaceae、Azospirillum(固氮螺菌属)和UC-Sordariales的相对丰度;而BC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均无显著影响。与RSD处理相比,BC+RSD处理显著增加了UC-Microascales和Chrysosporium(金孢霉属)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了Azospirillum和UC-Sordariales的相对丰度。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重要菌属的变化与土壤DOC、pH、NH4+和NO3-显著相关。RSD单独或与生物质炭联合修复均显著改变了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促进了厌氧和发酵型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了病原微生物的生存。论文对比研究了RSD与BC单独修复以及联合修复对退化设施蔬菜地土壤基本性质、氧化还原特性、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期为退化设施蔬菜土壤修复以及农业秸秆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林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森林资源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要素的监测体系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提取是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应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森林类型分类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在森林类型提取方面仍存在精度不高、分类结果可信度低等问题。综合利用遥感影像多元特征进行森林类型信息提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分类精度,但同时
碳(C)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核心元素,磷(P)是影响亚热带地区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C、P的耦合作用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对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C、P化合物结构简单,易于被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凋落叶是亚热带森林土壤重要的能量和养分来源,对土壤C、P等养分元素的循环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探寻不同C、P化合物输入和不同凋落叶
森林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亚热带地区作为温带与热带的过渡区,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固碳潜力不容忽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亚热带森林植被生长以及固碳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模拟增温和隔离降水的方法对杉木幼树生物量分配和碳库特征进行探究。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在野外原位增温与隔离降水实验平台共设置
氮素的淋溶、损失不仅成为限制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因素,而且对生态系统的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本研究地点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白砂国有林场(25°04′~25°15′N,116°30′~116°38′E),选取6个不同林龄段(4,8,18,28,40,≥100)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并在每个林龄段做真重复选取3~4个20 m×30 m的样地作为试验小区。通过对不同林龄天然次生林0~10 cm土层的理化性
土壤氮素循环在自然界生态系统元素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土壤微生物在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驱动和调节着氮循环的各个过程。杉木人工林不同的生长发育会引起林地土壤以及植被等的改变,土壤微生物也会做出相应的响应,进而影响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周转与循环。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及微生物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杉木林氮素周转的变化规律及影响
全球0-3 m土层土壤碳储量约为2344 Gt,高于植被和大气的总和,其中,森林土壤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39%。因此,森林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会影响全球碳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将改变森林生产力和地上、地下凋落物输入,从而影响土壤碳库。长期以来对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实现固碳作用以及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贡献关注较少。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量的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凋落物
近年来,由氮沉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此展开诸多研究。生物质炭(Biochar BC)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酸性、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例如N、P)、增加碳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氮沉降增加背景下,施用BC对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如何,进而如何改变杉木幼苗的养分吸收,目前报道还不多见。为此,本实验采用析因设计,氮沉降处理分为0(N0)、40(N1)
树轮早晚材同位素是提取湿热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信号的有效指标,福建地区也有相应研究工作开展,然而福建地区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年表尚未建立。论文选取对气候变化敏感且相关研究不足的福建省这一湿润亚热带地区,第一次建立该区长达215年(1801-2015)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序列,通过早晚材稳定碳氧同位素序列与气象因子(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之间的相关
细根具有巨大的吸收表面积、生理活性很强,是树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功能器官,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落叶树种地上部分采取高效率的生态策略,而常绿树种则采取相对保守型的策略,但是对于常绿与落叶树种地下细根整体上的资源策略还知之甚少。此外,叶经济谱已经被证实,但根经济谱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选择亚热带59个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前四级细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前四级细根的养分、形态和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南方红壤区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受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林下存在着中度甚至强度以上水土流失。推广典型治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促进退化马尾松林的生态恢复。以乔灌草混交、条沟草灌、全坡面播草、低效林改造、封禁管理等典型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林下严重侵蚀未治理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样地调查、采样、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