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流域地处我国边境最北部,北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这里曾是我国的内河流域。由于这里战略位置独特,且森林、矿产、动物等资源丰富,长期遭受外国列强侵略。在这里生活着大量的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少数民族半居中国,半居俄国。东北地区的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通过征战、招抚,代替了明朝对这一地区实施管辖。除了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外,还因地制宜的对此地实行“贡貂赏乌林”制度,少数民族向清政府进贡貂皮,清政府对其予以赏赐。这项特殊的“税收政策”主要强调的是政治从属关系。在实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巩固了东北边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以及与中央政府的交往。但是随着清政府入关定都北京,统治中心南移,俄国哥萨克侵入黑龙江流域,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许多少数民族未能够如期如数纳贡,而清政府方面也未能及时赏赐。康熙朝黑龙江流域遭到俄国哥萨克入侵,这一地区的时局形式发生很大变化,但清政府并没有合理应对,而是将黑龙江上游地区的少数民族南迁,一方面造成了边防空虚,为沙俄的进一步入侵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改变了这些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条件,使许多民族远离貂产地,难以进贡,而清政府一味的征收,使得这些少数民族人心背离,时有脱离清朝的倾向。 清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管理政策造成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闭塞,给沙俄可趁之机。沙俄入侵后疯狂掠夺貂皮,并将掠夺来的貂皮销往欧俄和中国内地,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这对清政府收取貂贡造成冲击,使得清政府收取貂贡越发困难。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东北大片领土被沙俄强占,许多从前向清政府纳贡的少数民族被划到俄国,打破了边疆的稳定局面,并使贡貂赏乌林制度最终破产。 清政府实行此项制度本是想加强同地方少数民族的联系,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仅仅靠一年一次的收取貂皮,而没有细化的管理措施,很难真正的把这些少数民族置于清政府的管辖范围。本文从“贡貂赏乌林”制度展开,探究清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从历史上探究领土丢失的原因,对今日黑龙江流域开发与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