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等是翻译所追求的目标。翻译蕴含于不同语言使用者的各种交流之中,是一项普遍存在并且贯穿始终的活动。翻译是借词引入的主要形式。借词是由外族语言进入本族语言的词汇,它们应当按照尽量接近本族语的原则被翻译引进,以方便国人使用。尽管如此,在实际情况中仍有为数不少的借词难以被国人所理解。更有甚者,以英语字母的形式直接进入汉语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确实对汉语的地位造成了冲击。针对该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果斐然。然而,从语言规划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外来语翻译的研究还不够普遍,这无疑是借词翻译研究亟待拓展的领域。
语言规划理论为判断借词的翻译是否恰当提供了准绳。基于语言规划中“语言同化”意识形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应避免使用外来语言单位、优先使用归化翻译、保留原文背景知识、规定该法律的适用范围这四个原则对借词翻译进行了约束。语言接触理论为解释不恰当借词翻译的原因提供了方向,这些不恰当借词的翻译都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原因有着紧密的联系。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借词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这一理论,对等可以从译文的形式,意义,风格和反映这四个层次加以实现,而且意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要优先形式的对等,以期达到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同样反映的目标。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收录于《21世纪汉语新词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中英语借词为语料,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准绳,探究当今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以及各种翻译方式中存在的不恰当现象的成因,并加以纠正。通过对语料的定量分析,本文发现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的翻译方式主要为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经翻译的语素加本国语素以及直接借用的外国语素加本国语素五种类型,经这些方式翻译的借词,大多数已被认可并广为运用。然而缺陷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音译的借词中,有的“缺少母语意象”和“缺少原文背景知识”;在意译的借词中,有的“忽略原词所指事物实质”和“忽视原词所指概念由来”。另外,“直接使用未经翻译的外国语素”的借词也是一种有违法规的行为。本文用“功能对等”的“四个层次”理论对所列举的不合标准的借词进行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其一,用母语中的意象表述借词;其二,保留原文的背景知识;其三,表明原词所指事物实质;其四,说明原词所指概念的由来。
以“功能对等”为视角,从语言规划的高度来研究借词的翻译,拓宽了借词翻译标准化研究的范围,同时也为更好地引进外来语言文化和保护汉语纯洁性提供了新的参考。
本文有六个章节,第一章对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加以介绍;第二章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借词、语言接触、语言规划和功能对等翻译的研究进行归纳和综述;第三章介绍并系统地阐述了语言接触、语言规划和“功能对等”翻译等理论;第四章从翻译方法的角度对汉语中的英语借词进行归类;第五章先以语言规划的原则对汉语中的英语借词进行分析,找出缺陷,再以语言接触的理论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以“功能对等”理论进行改进;第六章做出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对以后研究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