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视网膜震荡的形态学改变进行随访观察,并研究其与视力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回顾性研究。将16例随访超过3个月并行2次SD-OCT检查的视网膜震荡患者纳入本研究,每次随访行常规眼部检查及黄斑区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 ETDRS各分区视网膜的厚度,测量黄斑区椭圆体带整体体积及椭圆体带缺失的体积,并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ETDRS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椭圆体带整体及椭圆体带缺失体积的纵向改变及其与视力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的16例患者中有5例SD-OCT示椭圆体带层呈高反射改变,2例表现为椭圆体带层部分缺失不伴视网膜变薄,其余9例患者均表现为椭圆体带的缺失伴视网膜变薄,随访过程中发现,5例椭圆体带呈高反射的均恢复了正常反射,其余椭圆体带层反射缺失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初诊最佳矫正视力为0.5±0.2 LogMAR,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到0.2±0.4 LogMAR,p<0.01。黄斑中心凹厚度由初诊的124±46μm,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6±41μm,p<0.01。ETDRS黄斑区厚度测量示黄斑中心区1mm的厚度由初诊的196±32μm提高到末次随访的206±37μm,p<0.01,但黄斑区内环及外环各象限的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椭圆体带整体体积由初诊的0.4936±0.0324mm3提高到末次随访的0.5067±0.0382mm3,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意义,p=0.128。椭圆体带缺损体积由初诊的0.0281±0.0499mm3减少到末次随访的0.0186±0.0350mm3,p<0.01。 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视网膜震荡患者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与初诊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r=-0.636,p=0.008)、与ETDRS黄斑中心区1mm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r=-0.541,p=0.03)、与椭圆体带缺失体积呈正相关(r=0.681,p=0.004)、而与椭圆体带整体体积无明显相关关系(p=0.4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仅与椭圆体带缺失体积呈正相关(β=0.681,p=0.004)。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视网膜震荡患者末次复诊时最佳矫正视力与最后复诊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负相关(r=-0.776,p<0.000)、ETDRS黄斑中心区1mm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r=-0.723,p=0.002)、与初诊时视力正相关(r=0.775,p<0.000)及椭圆体带缺失体积呈正相关(r=0.681,p=0.004)。而与复诊时椭圆体带整体体积无明显相关关系(p=0.29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末次复诊视力仅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负相关(r=-0.776,p<0.000)。 结论: 本研究用SD-OCT观察随访过程视网膜震荡形态学的改变,发现视网膜厚度可以增加及椭圆体带缺失体积可减少,提示了光感受器外节可以再生;在视网膜震荡患者中,椭圆体带缺失体积越多,发病时视力越差,而最后视网膜越薄,视力预后就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