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绿臭蛙的骨骼系统解剖中,发现一块未知的骨骼,再观察大绿蛙、沼蛙等种类,均有此骨骼。查阅文献资料,吴贯夫在《粗皮蛙Rana rugosa的骨骼系统》一文中报道了该骨骼,并命名为鼻腔骨。继后,本文对中国境内无尾类的铃蟾科、姬蛙科、叉舌蛙科、蛙科、树蛙科等8科中有代表性的58种80多号标本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标本都存在着鼻腔骨,而且它们的位置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认为这一骨骼应是无尾类动物骨骼系统的一项共有的同源结构。
根据鼻腔骨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一,鼻腔骨位于鼻孔外侧缘,构成鼻孔外半侧孔口的框架(东方铃蟾;二,鼻腔骨位于鼻孔下前方,其基端分出两支伸向内方(中华大蟾蜍和岷山蟾蜍);三,鼻腔骨位于鼻孔前侧下方与上颌骨之间,其基端以软骨片固结于上颌骨前端内侧边缘(其他种类)。
根据鼻腔骨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6种类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和Ⅵ型。Ⅰ型-Ⅴ型的鼻腔骨形态间断,区别明显,易于识别,正好与铃蟾科、角蟾科Me、蟾蜍科、树蟾科、姬蛙科等现行的无异议的5个科级分类阶元一一对应。Ⅵ型包括蛙科、树蛙科以及叉舌蛙科等三科中的46个物种。这一类群中的大多数种类的鼻腔骨结构比较简单,唯有虎纹蛙,1843及棘腹蛙,1889等两种比较复杂。对绿臭蛙的骨骼系统进行比较解剖,并与泽蛙、粗皮蛙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3种蛙的上下颌弓、舌器、喉头软骨、趾骨的构造没有明显的不同;第8枚椎体均为双凹型,属参差型脊柱;绿臭蛙、粗皮蛙肩带为固胸型,而泽蛙肩带为不完全固胸型;肩胸骨的基部在绿臭蛙中是完整的,粗皮蛙中其正中央有或深或浅的缺刻,泽蛙的肩胸骨是分叉的;剑胸骨的后缘,在泽蛙中是完整的,粗皮蛙中有浅的缺刻,而绿臭蛙的是分叉的;三个种的鼻骨、鼻腔骨彼此差别显著;蝶筛骨,绿臭蛙与粗皮蛙相似,而与泽蛙有较大的区别;关节下瘤的正下方,粗皮蛙在该位置没有明显的变化,在绿臭蛙中关节处明显膨大,故其关节下瘤显著,泽蛙在该位置有游离的小骨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