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乘庄严经论》属于早期唯识经典,为弥勒五论之一。玄奘称其为《大乘经庄严论》,意思是庄严、装饰大乘经典的论书。全论共二十四品,涉及到识与境、三性说、如来藏、佛的三身观等思想。本文以汉译本为研究的主体,参照日译、英译等版本,对《大乘庄严经论》的思想进行研究。第一章是了解该论的知识背景。介绍了《大乘庄严经论》的成书时代、作者之争、结构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可以推定,颂文部分是弥勒与无著合著,长行为世亲所释。第二章是理解《大乘庄严经论》的理论基础。讨论了《大乘庄严经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识”与“境”。“识”与“境”的关系,不仅表现为主客对立,而且通过“似现”使其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大乘庄严经论》在本质上坚持的是一识论,主张“一种七现”。第三章总结了《大乘庄严经论》的三性思想。本章通过虚妄分别、能所关系来诠释三性思想。然后,根据第七品《真实品》、第十二品《述求品》、第十四品《随修品》分别总结出三种三性说模式。这三种模式,由浅入深,从简单走向复杂。第四章集中讨论了《大乘庄严经论》中的如来藏思想。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交流滥觞于《大乘庄严经论》。该论提出“密意一乘”来调和唯识与如来藏思想之间的矛盾。同时,这个矛盾在实质上反映了弥勒与无著、世亲在思想上的不同。第五章从修行体系角度讨论解脱问题。通过“转依”获得解脱。“转依”后,则进入无漏界。最后,在无漏界讨论三身思想,深入解读佛身的“三一”结构模型。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以汉译本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经典诠释了解该论的核心思想;从经典翻译的角度,解读该论中的矛盾关系;从发生学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明晰《大乘庄严经论》思想在章节前后与历史中的变迁。《大乘庄严经论》为唯识佛身理论的展开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论的研究,进一步明晰了弥勒思想与无著、世亲思想之间的差别,对三性思想结构的研究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