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相关论文
《大乘止观法门》在对真如的解释上,基于《大乘起信论》真如生万法的思路而提出解决方案;在对真如状态的描述上,它借用了《究竟一乘宝......
佛曲本来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可是,乐天和尚却几乎达到了曲不离口的程度。无论在寺院里值更,还是到各地化缘,他总是......
一、童心说内涵与主旨辨析童心说在李贽的哲学体系中甚为重要,并与其文学思想尤其是人生价值观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由于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健康和旅游催生出康养旅游的新业态,本文以米易......
印顺与欧阳竞无在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批判,印顺从融通......
是一部融摄唯识阿赖耶识法义,成立真常唯心的如来藏思想,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经典.本经的宗旨在于通过辨析五法、三自......
吕澂是我国现代佛学研究的巨匠,他提出的“性寂”与“性觉”,在现代中国佛学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印度佛学的特点是“性寂”,而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道格拉斯·达克沃斯的《米庞尊者论如来藏——宁玛派之基》一书,通过评述各章要义,呈现了作者对米庞尊者如来藏学说体......
本文通过对《大林间奥义书》中三种转生方式的解读,得出佛教所反对的轮回转生中的“我”是指具有独立实体的“我”,而非作为事物和......
印顺与欧阳竞无在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批判,印顺从融通......
缘集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缘起论思想,经过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净影寺慧远主要对有为缘集、无为缘集和自体缘集的三种缘集说进行了详......
荀子与佛教如来藏思想分别建构了各具特色的人生修养论.关于修养论的人性论基础,一般 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如来藏之“佛性论”为......
《如来藏经》有两个中文译本,学术界一般仰重东晋佛陀跋陀罗之译,由于该译有关如来藏要义的关键段落晦涩难明,不断被国际、国内学......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扎根于对于如来藏观念历史和经典的解读。他认为,不论是如来藏的思想萌芽,还是如来藏的主流经典。都旨在说明如来藏......
黄檗希运是临济禅的先驱,其禅学思想属于惠能——洪州一系。虽然希运重视《楞伽经》中的如来藏思想,但其思想系统井非属于《楞伽经》......
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间的交涉关系可看作隋唐佛教性相之争的缩影,也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此背......
日本当代的“批判佛教”思潮对佛教教义进行审查,提出了“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两大议题。对这两大议题进行......
【正】《大乘起信论》是署名马鸣著、真谛译,于南朝梁开始在中土流传的佛教典籍。此论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几乎囊括了大乘佛学的各......
41岁的健阳乐住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第47代法主,也是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藏哇寺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健阳乐住仁波......
佛教经典的文本描绘,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习惯,一种叙事的需要,而是在不断加强的铺叙中,本身就蕴含了思想的演进,思想的演进也造就......
<正> 五、如何才能“住寿一劫”?让我们首先谈谈有关的几个问题。第一,虽然人类社会总的说来是发展进步的,但就一个个具体问题来说......
本文论述了惠能的哲学思想是“直显佛性论”,其中包括真如本体论、二心相向认识论、顿悟方法论三个方面,并说明惠能哲学思想的客观......
[摘要] 吟咏情性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命题,以往总是同时出现的“情性”二字,在中唐诗僧皎然的诗歌理论中,分别具有了更深刻的涵义。皎然......
唯识证道论将虚妄的“阿赖耶识”和真实的“如来藏”完全割离开来,而王船山颠覆了传统的妄真对立论,开创了染净同体论,重建了体用论和......
净影慧远在隋代三大士中,是著述较多并且成名最早的一位,他的《无量寿经义疏》《观无量寿经义疏》等著作中对净土名相与思想作了细致......
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有日本学者质疑中国传统佛教并非真佛教,最后酝酿出“批判佛教”的思潮。他们在误会《阿含经》缘起法的前提下,强......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印度历史上的两大主要宗教.而"如来藏"观念和"我"的观念则分别在两教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个观念有某些共同......
本文以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为论点,从E.Obermiller,H.W.Bailey及E.H.Johnston等人对《宝性论》各版本的整理开始,探讨当代如来藏学的起源及其引发的问题,并就日本、欧......
《大乘止观法门》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部特殊的著作,其作者与出世具体年代皆处于迷雾之中,其理论体系之完备与论述之清晰在浩如烟海......
真谛与玄奘的佛学根基,分别是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的本体;阿赖耶识是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阿摩罗识的实体化瓦解......
内容提要:《大乘密严经》属于大乘瑜伽系的经典之一,此经尤其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做出了颇具个性的阐述,提出了阿赖......
宗密《原人论》的结构与内容依判教—会通的形式展开,主要从权实的角度来判析儒、释、道三教。一般的佛教人士认为,儒道为权,佛为......
<正>(2014年11月23日)首先,我想感谢邀请我前来讲演的东道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感谢切里主教和汉弗莱教授的欢迎和热情洋溢......
近代支那内学院诸师以唯识学义理为依据,对《起信论》以及传统中国化佛教进行了批判性抉择,引起激烈论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佛教自8世纪传入西藏地区之后,其思想逐渐渗入进中国藏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得藏族成为了一个以佛教信仰作为其文化特色的民族。在......
<正> 《法门名义集》一卷。唐武德年间(618~626),东宫学士李师政撰。唐代佛教史籍未曾著录过此书,唯有敦煌本(题有“东宫学士李师政......
在佛教浩如烟海的经典当中,《楞严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有关如来藏思想的经典。憨山大师在《首楞严悬镜》中云:"首楞严经者,以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