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斯特·布洛赫是一位坚定的、赋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希望哲学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希望的原理》是布洛赫在美国流亡期间所撰写的三卷本哲学巨著,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世界的希望。布洛赫希望哲学的中心思想在于“预先推定一个美好生活的梦”,“尚未”和“希望”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意味着我们都是处于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我们的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和前进当中,而作为存在论范畴的“希望”,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渴望。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这一论断。布洛赫对“乌托邦”的定义击碎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赋予了新的定义,使之成为一种基于现实可能性基础之上的哲学范畴。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乌托邦一词往往是消极的,且乌托邦理念是种空想,没有价值。正如张穗华先生所说:“如今连日常言谈中使用乌托邦这个词的口气,也带上了不屑的味道,成了白日做梦、异想天开、无稽之谈的同义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乌托邦式的幻想已经日暮途穷,可以休矣。”(1)然而,布洛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区别于传统抽象乌托邦的“具体的乌托邦”。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对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分析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资源;第三章为希望哲学的理论建构,主要阐述了希望哲学的含义与特征,从“尚未存在”和“尚未意识”两方面分别去探讨希望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和认识论原理,并分析了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全新阐释,重点探讨了“具体的乌托邦”的深刻内涵;第四章为希望哲学的理论评析,分别评价了希望哲学的价值意义和理论局限。本文通过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解释分析,试图阐明布洛赫所表达的乌托邦精神和希望情结,并使这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乌托邦精神焕发新意,唤醒人的内在冲动,摆脱文化困境,使人成为历史变革中真正的主体,向更美好的生活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