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益管理在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航空公司。由于在航空业中收益管理收效显著,也引起了其他性质相似行业的关注,饭店业也不例外。在90年代初,美国的万豪(Marriott)饭店集团最先在饭店业中采用收益管理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旅游饭店收益管理通过对不同细分市场客人的客房入住时间和价格的有效管理达到最大的客房收益。美国学者Robert Crossing在其《收益管理:核心市场策略》一书中指出:“旅游饭店通过运用了收益管理,可以在不增加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收益增加3%~7%,利润提高50%~10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饭店行业高速发展,全国旅游饭店总数从1978年的203家增加到2011年的14587家。此外,从1982年开始各大外资旅游饭店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如喜达屋集团和雅高集团在大陆市场拥有旅游饭店数已超百家。中国大陆市场上旅游饭店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旅游饭店业竞争激烈,外资饭店通过收益管理有力的保证了饭店的收益,牢牢把握住了市场制高点。国内旅游饭店处于对收益管理的应用初期,经营的理念、技术手段都存在不足,因此通过对中外旅游饭店收益管理的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差异,找出国内旅游饭店应用收益管理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对提升国内旅游饭店的管理水平,缩小与外资旅游饭店的差距,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收益管理的发展历史、概念、适用行业的特征,详细地介绍了动态定价、分析预测、超额预订和客房容量控制等收益管理策略,对收益管理系统做了简要说明。通过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了中外旅游饭店收益管理的目的和绩效指标,对比分析了中外旅游饭店实施需求预测、动态定价、超额预订和客房容量控制等收益管理策略情况。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让中外旅游饭店的工作人员对影响收益管理的关键要素打分。然后根据美国学者Griffin的研究成果,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旅游饭店与外资旅游饭店在对收益管理的理解、组织结构以及相关策略应用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缺乏明确的利润动机。国内旅游饭店对收益管理的各项策略方面仅仅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对历史数据的收集分析不到位。在动态定价策略的运用方面,外资饭店的多级价格体系比较完善,对市场进行了明确的市场细分,相应的限制条件设置有效,国内旅游饭店的市场细分较为笼统,还未完全建立多级价格体系。在分析预测策略的运用方面,国内旅游饭店由于数据的收集积累不足,还没有对无限制市场需求进行的分析。在超额预订和客房容量控制方面,国内旅游饭店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本文认为国内旅游饭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改进收益管理工作:第一,树立正确的收益管理观念,探索适合国情的收益管理理论和实施策略,提高对收益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收益管理的研究与推广;第二,完善收益管理组织结构设置,提高各部门对收益管理的支持协调力度;第三,采用收益管理系统的同时,融合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收益管理的决策效率;第四,建立并完善收益管理培训体系,提高收益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第五,加强监控评估和员工激励,鼓励更多的一线员工参与到收益管理工作中来;第六,通过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市场细分,加强对收益管理策略运用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