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色瓢虫是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捕食蚜虫。前期研究发现,田间异色瓢虫成虫偏好选择有蚜虫危害的植物。本文利用化学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了异色瓢虫偏好蚜虫危害植物的化学通讯机制,并对异色瓢虫的嗅觉相关基因进行了发掘和表达谱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成虫对蚜虫和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对蚜虫危害诱导植物挥发物的趋性强于蚜虫、健康植物和空白对照。利用GC-EAD和GC-MS,从8种蚜虫危害诱导植物挥发物中鉴定出7种可以显著引起异色瓢虫雌虫和雄虫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在进一步的嗅觉行为学试验中,发现异色瓢虫对于邻二乙苯、对二乙苯、3-乙基苯乙酮、α-蒎烯和丙烯酸丁酯这五种物质具有显著的趋向性,而对其他两种活性物质的行为反应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在田间诱集试验中,异色瓢虫对100mg/ml的邻二乙苯、对二乙苯、3-乙基苯乙酮、α-蒎烯和丙烯酸丁酯具有显著的趋向性。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并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共鉴定出57个与嗅觉相关的基因,包括30个OBPs基因和27个CSPs基因。RT PCR和RT qPCR检测了OBP1、OBP2、OBP3、CSP2、CSP5、CSP10在异色瓢虫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OBP2、OBP3、CSP2、CSP5、CSP10基因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OBP1在触角中也有较高的表达量,仅低于其生殖腺中的表达量,证明触角在异色瓢虫感知和识别外界气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初步明确异色瓢虫的嗅觉识别机制,为促进其在农田中的重要生物防治作用提供了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