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分析网络舆情”。这是党面对新形势新阶段做出的重要决策,要求全党要高度重视舆情的研究工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的亟需开拓和建设的重要学术领域。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敏感的重要群体,极易通过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延误解决,就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激化矛盾,爆发形成网络舆情。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并影响着一定范围的社会舆情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重视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管理和引导,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机制,必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方法,同时更需要在创新中建立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在辩证唯物论基本方法基础上,将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舆论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结合高校实际,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及引导机制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分析和研究。本研究对民意、舆情、舆论、网络舆情的概念和涵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高校及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做了界定。从关于舆情研究的理论渊源及网络舆情分析引导的理论入手,论述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客观和认识论两方面的因素,通过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其形成的因素及现实原因,指出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特点,揭示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变动的传播规律和涨消规律。在论述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客体关系及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网络舆情空间由“硬空间”和“软空间”构成,而“软空间”里主要有秩序规定、角色规定、目标规定和部分民族文化传统等制约因素。着重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与整理、分析与研判、内容管理进行了探索,认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应遵循“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舆情疏导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并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激励感染等一般教育方法和预防教育、心理咨询、思想转化等特殊教育方法。最后重点建立了协调、交流、网络舆情管理保障、舆情信息汇集和反馈、舆情危机应急预警和处理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的创新点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并借鉴心理学、舆论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和分析,揭示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形成原因、“空间”构成和变动规律;通过研究建立起一套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