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鼓乐在民间又称为“细乐”或“乐器”,流行于陕西省西安市以及邻近终南山麓各县,是承继了唐宋遗音且“律调谱器曲”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民间吹打乐合奏乐种,被誉为“音乐的活化石”。追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从乐谱谱式、宫调体系、乐曲结构、曲名以及乐器使用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显示,它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能源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其乐种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研究价值。在对西安鼓乐长达五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理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力也日益受到学界和社会关注,主要集中于史学、乐律学、乐谱学、曲词学、音乐形态学、乐器学等研究领域,具体反映在学术论文、曲谱集和学术专著三个方面。从研究趋向来看,主要集中于历史溯源以及音乐本体的分析研究层面。而对西安地区民间鼓乐社与铜器社在庙会民俗活动中演唱、演奏的音乐形式“念词”、“歌章”,则关注不多,理论著述成果较少,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学术研究领域。目前仅见到李石根的《流行在西安地区的民间念词音乐》、燕宁的《长安古乐的歌章》以及褚历的《西安鼓乐中的民间宗教仪式歌曲——念词》三篇专题论文,学界涉猎不深,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课题。笔者亦真诚希望能够通过此课题的系统研究,对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作积极的思考与探索。笔者先后对都城隍庙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西村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以及府三学古铜器社、端履门朝贺巷古铜乐社、南四府街古红庙鼓乐社、保吉巷古铜乐社、城北联志村古铜器社以及西关王家巷古铜器社等民间乐社进行了实地调查,对上述乐社流传的十一首念词歌调及相关唱词进行了细致的搜集、记谱整理、音乐形态分析以及理论阐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搜集整理及汇编的作用。本文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念词、歌章的概念界定、所依附的乐社概况、赞以及唱词曲调和伴奏乐器的音乐形态分析、庙会民俗活动中的表演程序、受众原因以及传承、保护及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理论阐述,并结合多视角、全观性的研究策略,借助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其发展及现状进行学理追问,力求将念词、歌章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来认知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