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为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15年9月—2016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男性42例,女性32例。44例患者行后入路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手术,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20-74(45.0±13.2)岁,L3/4节段5例,L4/5节段23例,L5/S1节段16例;30例患者行侧入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77(39.2±14.2)岁,L3/4节段3例,L4/5节段13例,L5/S1节段14例。所有患者均遵医嘱于术后1月、6月、12月回院复查并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调查并统计患者在手术之前、术后1天、1月、6月、12月的情况,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结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术前VAS、ODI、JOA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术后VAS、ODI、JOA评分等方面较术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成立(P<0.05),表明具有较好的术后疗效,但各个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度:微创通道组>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微创通道组<椎间孔镜组;住院总费用:微创通道组<椎间孔镜组,以上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经统计和研究,差距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在众多手术治疗方案中,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新的趋势,而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单纯髓核摘除术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的两种微创术式。二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VAS、ODI、JOA评分无明显差异;微创通道手术较椎间孔镜手术切口长度长,手术时间短,住院总费用低;椎间孔镜手术学习曲线长、对手术者的操作技巧高要求、患者术中知晓、紧张、手术体验差、适应症相对来说较为局限。但二者均具有良好的术后疗效。因此二者各有优缺点,可综合评估各自优势,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患者,灵活选用,以期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