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放疗效果与放射剂量成正比。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可以出现急性放射性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随着放射剂量的提高,放射性损伤逐渐加重,因此放射性损伤是制约放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放疗部位,同一个放疗设备,相同的剂量甚至几乎相同的靶区勾画,不但治疗效果有差异,合并的放射损伤也不一样。我们在在进行药敏试验和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过程中发现,化疗个体及肿瘤易患个体因为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患者对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对肿瘤的易感性也存在差异,放疗患者是否因为基因改变而影响放疗效果?不同基因差异是否放射性损伤的轻重不一样?是否可以通过临床生化指标检测,预测放射性损伤的发生?合并急性放射性损伤损伤后,哪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放射性损伤?不同的个体,放射性损伤差别如此之大,不能够仅从放疗设备、放疗技术及自身基础病找原因。有人认为,放疗技术及基础疾病只能够解释三分之一的放射性损伤个体。剩余的引起放射性损伤的其他原因是什么?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基因突变与放疗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在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突变与放疗的关系,研究最多的是基因突变可以影响放疗敏感性,纯合突变或杂合突变都可以降低放疗敏感性。但关于基因突变与放射性损伤的关联性很少有人提及。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 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ene 1 XRCC1)是DNA修复基因,可以通过碱基切除及单链断裂修复保护细胞免受放射性损伤。关于XRCC1对正常细胞组织免遭放射损伤的保护作用,有两种学说,MAPK/ERK信号传导通路调控,通过调节该通路的表达保护正常组织免受放射线的损伤。第二种理论认为正常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在于受到XRCC1所影响的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 strand break,DSB)机制,因此是否可以通过XRCC1检测预测细胞可耐受的放射剂量用以估计远期放疗疗效和副作用?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HGSTs)基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基因的多态性现象。他的主要功能为抗氧化解毒,清除氧化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另外还对受损基因进行修复。这种多态性基因的缺失导致基因不能编码相应的活性酶和酶蛋白,降低人体内代谢还原反应以及抵御外来化学物的损伤能力,使人体对相应环境危险因素易感,组织修复能力降低。因此还原性谷胱甘肽基因的多态性也应该在放射性损伤发生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精准医学时代,通过基因检测指导临床进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影响放射性损伤的分子因素,并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病情控制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第一部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基因检测研究方法1抽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有核细胞,进行基因组DNA提取。2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扩增测序,然后采用液相定点测序检测GSTT1基因突变。3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GSTT1的基因缺失、成像。4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GSTT1与放射性损伤的关联性。结果1单纯GSTT1基因缺失与放射性损伤无关联,重度放射性损伤组GSTT1碱基缺失36人,占检测人数的41.9%,GSTT1碱基未缺失50人,占检测人数的58.1%;2轻度放射性损伤组GSTT1碱基缺失37人,占检测人数的41.2%,GSTT1碱基未缺失53人,占检测人数的58.8%。结论GSTT1未缺失或单个缺失者,与放射性损伤轻重无关联(p>0.05)。第二部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基因检测研究方法1抽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有核细胞,进行基因组DNA提取。2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扩增测序,然后采用液相定点测序检测GSTM1基因突变。3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GSTM1的基因缺失成像。4检测GSTT1和GSTM1联合缺失时与放射性损伤的关联性。5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纯GSTT1基因缺失与放射性损伤无关联,重度放射性损伤组GSTM1碱基缺失37人,占检测人数的43.1%,GSTM1碱基未缺失49人,占检测人数的56.9%;轻度放射性损伤组GSTM1碱基缺失42人,占检测人数的46.7%,GSTM1碱基未缺失48人,占检测人数的53.3%;未缺失或单个缺失者,与放射性损伤轻重无关联(p>0.05);2重度放射性损伤组GSTT1,GSTM1联合缺失人数为31人,占检测人数的36.1%;轻度放射性损伤组GSTT1,GSTM1联合缺失人数为14人,占检测人数的15.5%;结论GSTT1,GSTM1联合缺失时与放射性损伤轻重有关联性,GSTT1和GSTM1联合缺失时放射性损伤更重。第三部分X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基因检测研究方法1抽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有核细胞,进行基因组DNA提取。2应用实时定量PCR进行扩增测序,然后采用液相定点测序检测XRCC1基因突变。3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测XRCC1基因突变与放射性损伤的关联性。结果1 XRCC1基因C26304T重度放射性损伤组野生型(CC)共62人,占检测结果的72%;纯合突变(TT)及杂合突变(CT)分别为6例和18例,分别占检测总数的7.1%和20.9%。重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人数24人,占检测人数的28%。Arg399Gln重度放射性损伤组野生型(AA)共63人,占检测结果的73.3%;纯合突变(GG)及杂合突变(GA)分别为7例和16例,分别占检测总数的8.1%和18.6%。Arg399Gln重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人数23人,占检测人数的26.7%。2 XRCC1基因C26304T轻度放射性损伤组野生型(CC)共67人,占检测结果的74.4%;纯合突变(TT)及杂合突变(CT)分别为7例和16例,分别占检测总数的7.9%和17.7%。轻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人数23人,占检测人数的25.6%。Arg399Gln轻度放射性损伤组野生型(AA)共69人,占检测结果的76.7%;纯合突变(GG)及杂合突变(GA)分别为6例和15例,分别占检测总数的6.6%和16.7%。Arg399Gln轻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人数21人,占检测人数的23.3%。XRCC1检测基因C26304T和Arg399Gln重度放射性损伤组和轻度放射性损伤组总突变率分别为26.7%和23.3%,3在60例合并放射性损伤的肺癌放疗患者中,XRCC1 Arg/Arg型共有31例,Arg/Gln有18例,Gln/Gln11例,根据每种检测亚型在合并皮肤、咽喉食管、肺部及上消化道出现放射性损伤的三种XRCC1亚型突变与不突变的百分比进行χ~2检验,结果发现,XRCC1无论纯合突变还是杂合突变,与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食管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均无相关性,与上消化道有相关性趋势,与我的研究结论相佐证。4 5例GSTT1、GSTM1、XRCC1联合缺失患者,两例食管气管瘘,一例重度放射性肺炎死亡,一例冰冻腹,一例直肠膀胱漏,由于样本量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XRCC1纯和突变与杂合突变与急性放射性损伤无相关性(P>0.05),但5例GSTT1、GSTM1、XRCC1联合缺失患者,两例食管气管瘘,一例重度放射性肺炎死亡,一例冰冻腹,一例直肠膀胱漏,由于样本量小,虽无统计学意义,但GSTT1、GSTM1、XRCC1三者联合缺失患者,放射性损伤更重,关联性尚需要后续大样本观察。第四部分放射性损伤的治疗策略研究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50例放射性肺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在放射性损伤中治疗效果。对照组23人以激素加维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27人在上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谷胱甘肽还原酶、乙酰谷氨酰胺、镁离子和胸腺肽α1,15天一个疗程,疗效评价标准以近期临床症状稳定或降级为治疗有效,疗程结束后评估两组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2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测两种治疗方案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疗效评估中,对照组只有6例治疗有效,有效率26.08%;治疗组22人有效,有效率占81.48%。对照组治疗初期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都转入治疗组。因此最后结果治疗组在激素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上还原型谷胱甘肽、乙酰谷氨酰/丙氨酰谷氨酰胺、镁离子和胸腺肽α1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激素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6,P<0.005)。结论强化以还原型谷胱甘肽和镁离子为核心的抗氧化药物治疗放射性肺损伤,近期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