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表面上看,现代汉语欧化和翻译策略属于不同研究领域。前者涉及语言接触和历史语言学,而后者则常常为译者和翻译理论家讨论。语言学家,译者和翻译理论家各自探讨了这两个话题,但并未深究二者之关联。因此,本文将两者合二为一,调查现代汉语的欧化情况,并找寻一种较为可行的翻译策略,从而促进现代标准汉语(Kratochvil 1968:19)的健康发展。本文的副标题冠以“综合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本文同时探讨了现代标准汉语的欧化和翻译策略这两个问题。对前者的深入分析为后者提供了科学而合理的解释。第二,本研究的两大议题涉及多种理论和视角,例如:接触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普通语言学,计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包括语言规划),语料库语言学,语法化和词汇化理论,语篇分析,以及翻译学。这些理论大体上是彼此兼容的。第三,为使论题具备说服力,本文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现代汉语是汉语发展的历史产物。为了探讨现代汉语的欧化特征,本文兼顾了历时和共时这两个角度。通过对比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构词法,以及句法,我们发现,现代汉语在许多方面都与其祖先不同。毋庸质疑,内部机制是现代标准汉语形成的首要诱因。但是主要经由翻译而引发的外语影响也不能忽略不记。由于英汉翻译在近代翻译中的显著地位,因此,“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王力1943/1985:334)。所以,本文认为“欧化”,“西化”,“英化”这几个术语是可以等同的。在现代汉语的欧化过程中,英汉翻译的作用类似于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另一方面,本文从语言层面讨论了翻译策略问题,发现并解释了两个彼此兼容的连续统——“词汇-构词法-句法”连续统以及“归化策略-狭义杂合策略-异化策略”连续统。事实上,前者决定后者。本文引入了翻译的目的论,认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应当采用一种广义上的杂合策略。靶语文本的“目的”是一个可变因子,因此译者还应当充分考虑文体类型,从而保证文本的可读性。尽管语言规划是一种政府职能,译者也应当了解自己的作用,促进现代标准汉语的健康发展。本文包括以下4个部分:1)第1部分:第1,2章(导言,文献综述);第2部分:第3,4,5章(为现代汉语欧化提供实证,揭示欧化和翻译策略的关联);第3部分:第6,7章(讨论翻译策略,并提供补充证据);第4部分:第8章(结论)。本次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经费不足。在第5章的回译实验中,我们仅获取了6篇回译文本。事实上,5位译者都无偿为我们提供了译文。由于经费短缺,我们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第7章)。第二,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研制的英-汉,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尚未出版发行。众所周知,这两个语料库是国内颇具权威的平行语料库。我们无法从中获取数据,因此第5章所进行的句法分析是不彻底的,我们亦无法为图10提供准确的数据。第三,本文侧重从语言角度讨论翻译策略,而没有采用文化视角。第四,由于作者才疏学浅,本次研究相当肤浅。尽管如此,我们坚信,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会取得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