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天成—再探霍去病墓石雕艺术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中华文明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时而愉悦、时而忧伤、时而辉煌、时而凄凉。而中国雕塑艺术就如同中华文明一样也有着曾经的几度盛衰,其中汉代雕塑艺术无疑就是这厚重的中国雕塑史上一篇华丽的乐章。这一时期的雕塑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亦或是在表现技法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代表首推霍去病墓石雕群。它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在墓冢中放置石质雕刻的,开辟了中国雕塑象征主义的先河,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出现为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气韵生动”一词是在南齐时期提出的,但早在汉代时期我们的作品就已经充分的流露出了这种思想。霍去病墓整体风格浑厚古拙,又兼具浪漫主义气息,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那么雕塑家为什么没有延传秦代雕塑那种古朴写实的特点呢?不得不说跟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华夏文明为汉代的艺术形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石材的广泛应用与冶炼技术的发达是促成石雕艺术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霍去病墓石雕在这一时期产生便不足为奇了。了解一件作品,不应仅仅从雕塑自身的造型特点、审美价值出发,同时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历史渊源,以及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一件作品。汉代雕塑艺术中,霍去病墓石雕可以说是一个个案。它不同于其它的雕塑样式,但同时又与其它的雕塑样式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不得不说是同一文化,统一制度下的环境所造成的。大一统的思想,同一文化下多元文化的并存,为汉代雕塑艺术创造了一个优越的环境,使其既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又有传统文化的严谨。汉代雕塑艺术的兴盛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必然体现。我们研究汉代雕塑艺术,了解霍去病墓石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重要的也是一种反思。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先贤们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的文化艺术,被世人敬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向前迈进的步伐好像戛然而止了。直至清末,中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艺术方面,都进入了其历史上的低潮期,所以很多怀揣梦想的有志之士纷纷走出国门,向西方寻求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理念。继而西方艺术也悄然涌入国内,并植根于这片充满包容的土壤。在长期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种困惑,那就是,传统的东西是否还应该保留,西方的文化是否就一定先进,这些困惑一直伴随着我们。汉代文化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是开放而包容的,汉代的文化就吸纳了世界多民族文化。所以应该在汲取外来营养的同时,发展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艺术,这样属于中华文明的艺术才会继续蓬勃发展,汉代雕塑艺术才会像一面旗帜一样永远插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旗帜不倒,艺术永生!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汉代的霍去病墓石雕,而是通过我们对它的深入研究,来充分认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使我们不再盲从。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有必要让后世子孙了解自己的祖先,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外来文化试图改变我们古代先贤创造的历史文明,但最终无功而返。一个国家的领土失去了,我们可以夺回,但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被奴役,那么这个国家就如同一台被人控制的机器,没有历史,没有未来。鉴此,本人立足传统文化,着眼历史,以汉代霍去病墓石雕艺术为切入点,试图从他的历史背景、风格形式、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和研究。为当下一味跟风的艺术现象寻找优秀文化传承的脉络和价值。从而坚定中国传统文化信念,走出一条既具有当代性又兼备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路。
其他文献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新课改背景下,减负成了共识,初中历史与社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分层递进教学、合理加
当前,科普奖励已成为科技奖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科普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国科普奖励工作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国家科普奖励体系仍不健全完善,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我国和谐医患关系设置了障碍,医患关系局面不断紧张、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