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骨桥蛋白与HBV感染、肝癌关系的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o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人类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第2位癌症死亡病因。从上世纪70年代至2015年,广西因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中,肝癌构成比一直处于首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可以引起慢性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癌。2012年全球新发肝癌病例中,56%归因于HBV感染,而中国的肝癌病例约60%-80%与HBV感染有关。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HBV,目前大约有2.5亿慢性HBV感染者,我国慢性HBs Ag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分别约为8600万人、2800万人。而高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浓度与肝癌的高风险有关。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磷酸化糖蛋白,介导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标记物。也有研究认为,OPN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然而,OPN的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多种非肿瘤因素也可引起血清OPN浓度升高,而HBV感染是否对血清OPN浓度产生影响未见报道。目的:研究HBV感染是否增加血清OPN浓度及OPN与肝癌之间的关系,探索OPN能否作为预测肝癌风险的标记物,为后续的肝癌早诊断、早治疗工作提供帮助。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原理收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分为6组:(1)健康对照组,(2)HBs Ag(-)其它肿瘤组,(3)HBs Ag(-)肝癌和肝硬化组,(4)HBs Ag无症状携带者组(ASC组),(5)HBs Ag(+)慢性肝病组,(6)HBs Ag(+)肝癌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e Ag、HBe Ab及血清OPN浓度,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HBs Ag浓度,用酚氯仿法提取HBV核酸,套式PCR扩增HBV DNA,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阳性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乙肝病毒载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对象共241名,男性166人,女性75人,平均年龄为47.3±10.5岁。研究对象分为以下6组:(1)健康对照组,50人。(2)HBs Ag(-)其它肿瘤组,39例。(3)HBs Ag(-)肝癌和肝硬化组,12例。(4)ASC组,62例。(5)HBs Ag(+)慢性肝病组,28例。(6)HBs Ag(+)肝癌组,50例。(2)血清OPN浓度与肝癌的关系:(1)肝癌患者(包括HBs Ag阳性、HBs Ag阴性患者,57例)血清OPN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Bs Ag阴性其它肿瘤组、ASC组(P=0.0001;P=0.0001;P=0.049),肝癌患者血清OPN浓度和HBs Ag(+)慢性肝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4)。肝硬化患者(包括HBs Ag阳性、HBs Ag阴性患者,17例)血清OPN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1)。(2)HBs Ag(+)肝癌组血清OPN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Bs Ag(-)其它肿瘤组(P=0.0001,P=0.0001),而与ASC组、HBs Ag(+)慢性肝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P=0.588)。HBs Ag(+)肝硬化患者(13例)血清OPN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1)。HBs Ag(-)肝癌和肝硬化组血清OPN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3)HBV病毒载量与血清OPN浓度的关系:ASC组、HBs Ag(+)慢性肝病组、HBs Ag(+)肝癌组中不同病毒载量水平(10~6IU/m L)的HBs Ag携带者间的血清OPN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ASC组、HBs Ag(+)慢性肝病组、HBs Ag(+)肝癌组及以上三组合并的HBV病毒载量与血清OPN浓度进行了简单线性回归分析,P值分别为0.439、0.631、0.217、0.128。(4)血清HBs Ag浓度与血清OPN浓度的关系:ASC组、HBs Ag(+)慢性肝病组、HBs Ag(+)肝癌组中血清HBs Ag浓度与血清OPN浓度呈正相关(r=0.297,P=0.019;r=0.603,P=0.001;r=0.356,P=0.011)。对ASC组、HBs Ag(+)慢性肝脏病组、HBs Ag(+)肝癌组及以上三组合并后的血清HBs Ag浓度与血清OPN浓度进行了简单线性回归分析,P值分别为0.028、0.005、0.001、0.001。(5)病毒基因突变与血清OPN浓度的关系:ASC组中BCP双突变(A1762T/G1764A)感染者(38人)和野毒株(24人)感染者血清OPN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6)血清HBe Ab与血清OPN浓度的关系:HBs Ag(+)、HBe Ab(+)慢性肝病患者与HBs Ag(+)、HBe Ab(-)慢性肝病患者血清OPN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5)。HBs Ag(+)、HBe Ab(+)肝癌患者与HBs Ag(+)、HBe Ab(-)肝癌患者血清OPN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7)血清AST浓度与血清OPN浓度的关系:HBs Ag(+)慢性肝病患者(27例)的血清AST浓度与血清OPN浓度无相关关系(r=-0.228,P=0.253)。(8)影响血清OPN浓度的相关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清HBs Ag浓度是与血清OPN浓度有关的唯一变量。结论:(1)HBV感染与血清OPN浓度升高有关。(2)HBs Ag无症状携带者、HBs Ag(+)慢性肝病患者及HBs Ag(+)肝癌患者血清OPN浓度升高与HBV感染有关。(3)只有在在HBV感染情况下,才可以用血清OPN浓度预测肝癌的发生。(4)血清OPN与肝癌的关系可能归因于HBV慢性感染,而不是癌症本身。
其他文献
目前,CHB患者主要使用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I FN)进行抗病毒治疗,由于IFN存在许多副作用,多数患者会选择N As治疗。肝内ccc DNA是慢性HBV持续感染的原因,导致CHB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NAs类药物。虽然肝内ccc DNA的彻底清除可能最为接近病毒学治愈状态,但是对ccc DNA的检测需要通过肝组织活检,这在临床上无法普遍开展。临床常用的监测抗病毒治疗疗效指标如H
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生物质基平台分子之一,以HMF为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材料及液体燃料。近年来HMF选择性加氢产物2,5-呋喃二甲醇(2,5-Bis(hydroxymethyl)furan,BHMF)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单体合成多种聚合材料、人造纤维和药物等。HMF分子中具有多种活性官能团,
位于海陆交错带的滨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也是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是影响滨海湿地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胁滨海湿地的存亡,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严重危害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的地表高程变化和沉积物垂直淤积速率决定了它能否应对海平面上升,也影响滨海湿地的发展。因此,了解互花米
核受体超家族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分为经典核受体、孤儿核受体和被领养的孤儿核受体三种类型。内分泌激素作为内源性配体,可与经典的核受体相结合,并且能够调节相应核受体的转录活性。雌激素相关受体(ERRs)是一类不依赖配体自身处于激活状态的转录因子,属于孤儿核受体亚家族中的一员,包含α、β、γ三种亚型,在许多生理进程中发挥作用。ERRs与雌激素受体(ERs)高度同源,但不被雌激素激活。后续研究发现一些合
目的:基于抑制血管生成及血管正常化为治疗目的的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自上市以来在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还没有较好反应贝伐珠单抗药物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寻找一种经济便捷的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了 2012年-2018年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共入组93名患者,其中一线治疗为贝伐珠单
水体中DOC及其同位素的研究对了解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代谢和细菌的活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关于DOC的研究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对DOC碳同位素的研究方法却鲜见报道。本文按照氧化难易程度选取了五种不同的化合物(咖啡因、葡萄糖、邻苯二甲酸、乙酸钾以及腐殖酸)配置DOC标准溶液。分别利用高温氧化法和湿化学氧化法测定其DOC标准溶液的含量及其δ13C值。确定高温氧化法最优的实验条件,并进行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病机理复杂,进一步阐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胃癌治疗分子靶点迫在眉睫。GIPC,即G蛋白信号调节体-Gα相互作用蛋白C端,在蛋白的流动、内吞作用和受体聚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GIPC1可调节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是潜在的新的肿瘤靶标。而关于GIPC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明GIPC1与胃癌之间的相关性,探究GIPC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
考虑到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对清洁可再生替代性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也是唯一可完全替代化石资源制备液体燃料、能源材料、大宗或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绿色原料。经生物炼制工艺将其转化为平台分子并进行高值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已成为当前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乙酰丙酸(Levulinic acid,LA)就是其低成本
多肽由蛋白质分解所得,生物功能极为丰富。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以多肽作为切入点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研究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河鲀肌肉富含蛋白质,本文以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肌肉作为原材料,以酶解液的水解度为指标,进行蛋白酶的筛选实验及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得出最优酶解工艺:风味蛋白酶,55℃、pH 7、加酶量4521.96 U/g、料液比1:10(g/mL),酶解4.5
分子电子学从研究单个分子的电学性质入手,为设计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功能化分子器件提供理论基础。要实现纳米尺度下单分子电输运性质的精确测量,稳定高效的测量技术是前提。发展至今,已开发出多种高效可靠的单分子电学测量技术,例如机械可控裂结技术(Mechanically Controllable Break Junction,MCBJ)和扫描隧穿裂结技术(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